很多人总说,“我太苦了”,工作压力大,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
但说句实在话,我们现代人吃的这点苦,如果放到古代,可能连开胃小菜都算不上。
![]()
我们所谓的“苦”,更多是精神上的内耗,是选择太多带来的焦虑。
而古人的苦,那是一种结结实实、刻在肉身上的物理攻击,是一种你睁眼就得面对,到死都无法摆脱的现实。
这么说吧,古人的一生,就是其肉身在三重无形的牢笼里挣扎的故事。
![]()
一个永远在饿的肚子
首先,身体是个能量容器,得靠吃东西来填充。但对古人来说,这个容器几乎永远处于“能量赤字”的边缘。
他们的核心挣扎,就是如何用最低效的能量输入,去维持最高强度的能量消耗。
别被电视剧骗了,什么山珍海味、八大菜系,跟普通人没半毛钱关系。
![]()
一天能吃上两顿饭,就算不错了。主食是什么?通常是煮得稀烂的小米粥,口感粗糙得能刮嗓子。
一小碟咸菜,能就着它吃下好几碗粥,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至于肉,那是过年过节才能见到的奢侈品,是刻在记忆里,能回味一整年的念想。
![]()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美味,在古代根本不存在。想吃点辣的提提神?对不起,辣椒是明朝之后才从美洲传过来的。
想来个西红柿炒蛋?那得等到清朝才有西红柿这玩意儿。
至于我们现在赖以为生的玉米、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也是明朝后期才慢慢普及的。
![]()
在这之前,人们就守着那点有限的谷物,看天吃饭。
就连让饭菜变得美味的“炒菜”,也得等到宋代铁锅技术成熟后才开始流行。
你可以想象,长年累月地吃着单调、寡淡、缺乏营养的食物,身体会是什么状态。
就连贵为天子的汉武帝,饮食选择也极其有限,据说他对某一种“酱”情有独钟,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整体的味觉贫乏。
![]()
由于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地铁,长途出行基本靠两条腿。官道之外,多的是前人踩出来的土路,泥泞又崎岖。
普通人一辈子活动的范围,可能就局限在家门口几十里地。
而国家的宏大工程,比如修长城、挖运河,靠的都是强制征发的劳役。
那是真正的人力消耗,无数血肉之躯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
![]()
当这微弱的输入,遇上这巨大的消耗,能量赤字就成了必然。
一旦天灾人祸降临,这根紧绷的弦,说断就断。
“诗圣”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也曾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的人生急转直下。在最困窘的时候,他为了活命,甚至要靠啃食榆树皮和树叶来充饥。
![]()
即便如此,悲剧还是发生了。他年幼的儿子,最终因为没有食物,活活饿死在了他的怀里。
当饥饿突破了极限,人伦道德也会随之崩溃。史书上冷冰冰地记载着四个字——“易子而食”,父母交换孩子吃掉,只为了自己能多活一天。
这种惨状,是身体能量彻底枯竭后,对人性最残忍的冲击。
![]()
真正的身不由已
在古代,你的身体,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属于你自己。它的价值,由它在宗族、阶级和国家机器中的功能来定义。
首先,你的身体是宗族的工具,被血缘和孝道牢牢绑缚。
西晋的李密,祖母年事已高,已经超过九十岁,常年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作为唯一的照料者,李密被这份责任死死地钉在了家里。
皇帝下诏让他出仕做官,这在当时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可他一旦离开,祖母就无人奉养。
他在写给皇帝的《陈情表》里,字字泣血,描述的就是这种忠与孝的撕扯。
他的身体,被对祖母的孝道责任所“绑架”,在朝堂与病榻之间动弹不得。
![]()
其次,你的身体是国家的工具,随时可能被征用和消耗。
在国家机器的铁蹄下,平民的身体就是最廉价的战争资源。
士兵们出征前,甚至需要自己准备武器、干粮,乃至一口薄皮棺材。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此去,九死一生。
![]()
认知的限制
身体的第三重囚笼,来自于时空的限制。
在那个技术极其落后的年代,人的身体被禁锢在极其狭隘的物理范围内,这直接塑造了他们对世界、情感和命运的感知。
![]()
前面提到,古人出行基本靠走。马车和牲畜,那是富贵人家才有的配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
这就意味着,地理上的距离,几乎等同于情感上的永别。
“父母在,不远游”,这不仅仅是一句孝道古训,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一旦远游,可能今生就再也无法相见。
![]()
杜甫的一生,足迹遍布凤翔、成都、夔州、湖南等地,最终在湘江的一艘破船上病逝。
他的颠沛流离,在今天看来是一段传奇,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去想,那每一步的艰辛,每一次的别离,都充满了血泪。
他的漂泊,恰恰反衬出绝大多数普通人,终其一生都被困在出生地那片小天地里的无奈。
![]()
“家书抵万金”,这句诗我们都熟悉,但只有在那个时代,才能真正体会其分量。
一封信,从寄出到送达,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充满了无尽的未知和焦虑。亲人是生是死?家乡是否平安?一切都是未知数。
信息的极度迟缓,让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备受煎熬。
![]()
最后,是古人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彻底无力。
古代社会严重依赖农业,一场干旱或者一场洪涝,就能轻易导致大范围的饥荒。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爆发大规模瘟疫,史书记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锐减。
在那个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的年代,医疗手段极其匮乏。一场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风寒感冒,就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
卫生条件也极差,获得洁净的饮用水源非常困难,人们常常因为争夺水源而爆发冲突。
就连最基本的住所,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庇护。古代民居多是茅草顶、土坯墙的简陋房屋,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差。
![]()
你看,无论是瘟疫、疾病,还是恶劣天气,在缺乏现代科技保护的情况下,古人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自然的随机性和暴力之下。
反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便利和保障——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即时的通讯,简直不知好了多少倍。
理解这种基于身体的极端艰苦,并不是为了“比惨”,而是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
信息来源:打工人,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样.湃客:博物馆 | 看展览 2020-10-30
![]()
光明网2023-05-18《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我们有啥不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