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常见于长期负重、姿势不良或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活动受限。中医将其归为“腰痛”“痹证”范畴,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兼夹寒湿瘀血阻滞经络所致。治疗上强调益肾填精、活血通络、散寒除湿,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根本目的。今举验案两则以示治法。
![]()
典型验案一
刘某某,男,47岁。
初诊: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月,加重1周。患者长期从事搬运工作,近期因劳累后疼痛剧烈,弯腰受限,夜间痛甚,畏寒喜暖,口干不欲饮,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查体:L4-L5棘突间压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MRI示:L4/L5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
方药: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杜仲20g,川牛膝15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桂枝10g,制附子10g(先煎),独活15g,桑寄生20g,鸡血藤30g,土鳖虫10g,延胡索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腰腿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改善,仍感下肢麻木。原方加黄芪30g、全蝎5g(研冲),以益气通络。续服14剂。
三诊:疼痛基本消失,仅久坐后稍感酸胀,嘱服壮腰健肾丸巩固调理。随访3月未复发。
![]()
典型验案二
陈某某,女,52岁。
初诊:腰部酸胀伴左下肢麻木半年,加重伴步履困难1月。患者绝经3年,平素畏寒肢冷,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CT示:L5/S1椎间盘突出,椎管轻度狭窄。
方药: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熟地20g,肉桂6g,制附子10g(先煎),鹿角胶10g(烊化),菟丝子15g,续断15g,骨碎补15g,威灵仙15g,丹参20g,桃仁10g,红花10g,茯苓20g。14剂,水煎服。
二诊:腰腿麻木减轻,步履较前稳健,夜尿减少。去桃仁、红花,加巴戟天15g、肉苁蓉15g以温肾益精。再服14剂。
三诊:症状基本缓解,嘱其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并常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半年后回访,状态稳定。
![]()
按语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加之劳损外伤或寒湿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临床常见肾虚为本,瘀血寒湿为标,虚实夹杂。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与年龄、职业、遗传等因素相关。久坐、负重、弯腰等行为易加速椎间盘退变。轻症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重症则需手术干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气滞血瘀、寒湿阻络、肝肾亏虚等,治疗需标本兼顾。
上述两案均以益肾养血、通络止痛为法。案1患者以劳损瘀血为主,兼有寒湿,故以活血通络、温经散寒为重点,辅以补肾壮骨;案2患者年过半百,肝肾亏虚显著,故以温肾填精、益气养血为主,佐以化瘀通经。二者虽同属腰椎间盘突出,但因病机侧重不同,用药亦有所偏重,体现中医“同病异治”之妙。
预防方面,需避免久坐久站,注意腰部保暖,适当进行如“小燕飞”等核心肌群锻炼。发作期应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以巩固疗效,防其复发。
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需紧扣肝肾气血与经络瘀阻的病机关键,辨证施治方能取得长效。通过内服外调结合功能锻炼,多数患者可显著改善症状,恢复生活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