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的振羽,至有情味。
这是汪曾祺散文《扁豆》里的一段话,寥寥数语,泠泠秋意,呼之欲出,令人恍如身临其境。
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碜,文章看着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净,这就是读者喜欢汪曾祺文章的原因吧。
平易近人,不饰典故,不用奥语,读来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汪曾祺散文如此,白居易的诗歌亦是如此。
清代诗评家田雯就极其推崇白居易,赞其曰“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也是一个月光如水的秋夜,白居易凝神遐思,写下这首清新隽永的《晚秋夜》,借景抒怀,情思悠远,字字入心。
![]()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唐 白居易《晚秋夜》
赏析:
有些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从未刻意去想,但触景生情,不经意间就是眉头心上,就比如思念和孤独。
彼时,白居易36岁,在周至县尉任上,晚秋巡察骆口驿,夜宿山馆,看残菊傍篱,衰桐落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明月高悬,清辉皎皎,安宁静谧,这本是一个美好的秋夜,可月下独自徘徊的诗人却形单影只,倍感孤独。
三登甲乙第。白居易先是进士及第,又过了吏部铨选,而后在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中又是一路长虹,取得跻身朝堂的机会。
可人生总是难以两全,仕途顺遂,感情之路却极尽坎坷,因为门第观念,他与湘灵的婚事迟迟得不到母亲的同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脉脉此情谁诉?虽然同在一轮明月下,但却人隔千里,再见无期,一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大。
愁人夜长,故纵然有“碧空溶溶月华静”的静美,也难抵“月里愁人吊孤影”的孤单寂寞冷。
![]()
时光匆匆,转眼已到晚秋,疏篱边,原本不畏严寒的菊花也残败了,寒井旁,高大的梧桐落木萧萧。
白居易15岁与湘灵相识,21岁私定终身,并许下“愿做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之愿。
可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成了彼此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阻止这门亲事,白居易的母亲不惜以死相逼。
虽然“惆怅时节晚”,但有“两情千里同”,可一别经年,看看又是菊残叶衰时节,这样的守望会有结果吗?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这晚秋的衰败之景,又何尝不是诗人凄凉心境的写照呢?
时光何其迅疾,北雁南飞,秋天也将结束了,从此白昼越短,黑夜愈长,孤枕难眠,这千愁万绪,如何排解?
夜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诗人叹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即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爱而不得惆怅。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所以,鸿雁疾驰,却难捎音讯,鸡鸣唱晚,只能徒添怅惘。
虽袭一身月色,但却形单影只,看遍疏篱,只有残菊,井旁昔日飒飒有声的梧桐,而今也零落如雨。
月满西楼,也只能眼睁睁地看鸿雁南飞,并不能带去只言片语,鸡鸣起时,并非旭日东升,还有长夜漫漫……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知音远在符离,彼时,月下徘徊的诗人,满腹惆怅,又该向谁倾诉呢?
所以,当诗人的笔尖落下这“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之句时,那秋月夜的悲凉便已弥漫开来……
![]()
后记:
人们常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彼时的白居易,却是愁不知所起,挥之不去了。
本是一个很美的秋月夜,可没有心爱之人相伴,纵然是良辰美景,也便黯然失色了。
月光如水,残菊疏篱,落叶飘零,塞鸿急飞,秋深夜静,诗人凝神遐思,围绕他的唯有冷清孤寂……
白居易这首《晚秋夜》,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句句不提离别和哀愁,但字字都是思念和牵挂。
什么是雅俗共赏,我想,就是白居易这首诗所呈现的样子,有清新的景色描写,有淡淡的愁绪弥漫,他不说破,但哀怨和孤独已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全唐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