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27日清晨5时49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以南(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震动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也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这一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带。
![]()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微观震中位于陇西县城与漳县县城之间,有高速公路和省道S209通过。距离陇西县城与漳县县城的直线距离都是12公里。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会兰州(直线距离148公里)、定西(直线距离78公里)、天水(直线距离111公里)、陇南等城市居民普遍有感,宁夏固原、陕西宝鸡等地亦报告明显震感。
远至直线距离400公里外的西安,部分高层建筑出现轻微晃动,表明此次地震的有效有感半径达到350至400公里,影响范围较广。
震中直击:10公里深度引发连锁反应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位于陇西县城与漳县县城之间,距离两县县城的直线距离均为12公里。这里不仅有高速公路和省道S209通过,周边还有多个村庄分布。震中距离兰州市约144公里,距离定西市约74公里,甘肃全省多地以及陕西西安、宝鸡等地均有明显震感。家住西安31楼的刘先生回忆,地震时家中吊灯剧烈摇晃,“感觉整栋楼都在晃”。
![]()
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公里,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这种地震能量释放更为集中,破坏力更强。据初步统计,截至9月27日中午,地震已造成陇西县文峰镇、巩昌镇等区域部分房屋受损、倒塌,文峰镇桦林村出现土房围墙倒塌较多、砖木结构房屋瓦片掉落的情况。当地消防部门迅速出动200余名救援人员赶赴现场,目前已排查出4名轻微伤人员并送医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发生后短短两小时内,陇西县周边共记录到余震42次,其中4级以上余震2次,最大余震达4.5级。临近的漳县也发生了4.3级余震。频繁的余震给当地居民带来持续恐慌,不少人选择在户外搭建帐篷避险。
![]()
地质密码:青藏高原东北角的断裂带“苏醒”
陇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这里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前沿地带。长期的板块运动使得该区域断裂带密集分布,地质活动异常活跃。此次地震的震中距离西秦岭北缘断裂仅9公里,而这条断裂带正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
西秦岭北缘断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的大型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条断裂带的东段-积石山段构造活动性最强,隆升速率最快。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2023年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均发生在这一构造带上。
![]()
此次地震的发生,正是青藏高原向北挤压导致地壳应力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局部积累并集中释放的结果。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三级应急服务响应,甘肃省地震局已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开展流动监测台架设、烈度调查等工作。专家分析认为,短期内该区域仍需警惕4-5级余震的发生。
应急大考:从道路抢通到民生保障
地震发生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应急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地震灾害四级应急响应,调派定西、天水消防救援支队200人、28车赶赴现场,并调集危化救援兰州石化队、矿山救援靖远队携带专业设备支援。
![]()
交通保障是救援的关键。地震导致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马家渠村等地出现5处道路边坡落石落土,当地公路养护部门迅速投入110人次、6台清障机械,仅用3小时就全部抢通受损路段。通信部门也紧急抢修受损的3个通信基站,目前震区通信已基本恢复正常。
在民生保障方面,陇西县已设立临时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帐篷、棉被、饮用水等物资。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药品价格的监测,确保灾区物价稳定。医疗队伍在现场设立临时医疗点,为受伤群众提供诊疗服务。
历史回响:千年断裂带的“记忆”与警示
陇西所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历史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公元前47年陇西大地震、公元138年金城-陇西地震、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
以1920年海原地震为例,这场地震造成约28万人遇难,震中烈度达Ⅻ度,有感范围远至上海、北京。地震引发的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堰塞湖群,至今仍能看到当年的地质遗迹。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断裂带具有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潜力,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此次陇西5.6级地震,再次敲响了地质灾害防范的警钟。专家建议,当地应进一步加强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监测,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对于震中附近的农村地区,应加快土坯房改造,推广抗震性能更好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
![]()
未来挑战:在地质活跃带探寻安全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活动仍在持续,陇西地震只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一个缩影。如何在这样的地质活跃带实现安全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一方面,需要加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中国地震局正在推进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在甘肃等地部署了密集的监测台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实现震后10秒内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逃生争取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要强化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城市规划中,应严格避开活动断裂带,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重要基础设施。
![]()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救援队伍到普通志愿者,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共同守护着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所说:“地震可以撼动大地,但撼动不了我们团结一心的信念。”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陇西一定能够早日恢复生机,在地质活跃带走出一条安全、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