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些年,联合国的会场上表面风平浪静,其实背地里暗流不断。
大到规则的修订,小到会议的安排,总有一些波折专门落在我们面前。
一次两次,可以当磨合,年复一年,却难免让人心里有数。
很多事,我们过去没多说,是想着顾全大局,可有些事情如果一直沉默,别人只会得寸进尺。
这一次,我国直接亮出了态度。
接下来,场面会如何变化呢?
![]()
多年的“小动作”早已不是秘密
联合国本是多边合作的平台,但在过去几年里,某些成员国的“低调操作”其实并不少,尤其美国,在不少关键节点上总能想办法限制我国参与感和影响力。
例如,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负责人选举中,我国提名了一位背景资深的候选人。
当时各方普遍认可他的专业能力,但投票前,美国施加了外交压力,联合多国阻止其当选,还在舆论中暗示“中国会借此机构扩大出口优势”。
这种对职位的阻挡,不是一次性事件。
到了2022年,在卫星通信接口标准的主管职位上,美国又扶持自家人上位,取代了此前连续八年由中国专家主导的局面。
别小看这个标准,它关系到全球网络架构和数据传输规则, Huawei等企业在新一代通信设备推广上就曾受益于那段中国话语权的时期。
![]()
再比如今年6月的国际无线电通信筹备会议,本来东道国的安排落定,我国预期将在展示新一代频谱利用方案、推动太空通信规则上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代表却临时提出建议,把会议地点搬到华盛顿,理由是“地理便利”。
这提议如若落地,将直接切断我国的主办权限。
最终,这个提案没被通过,但背后释放的信号很清楚,因为施加压力并非罕事,而是一种“常规手段”。
这些案例看似零散,其实都连成了一个逻辑链,美国希望在联合国所涉的技术、标准、规则层面尽可能把我国挡在门外。
这些“暗箱手段”,并不总被媒体曝光,但懂行的人都明白,这不仅是外交角力,更是未来产业与技术优势的提前布阵。
![]()
忍耐背后的考量与消耗
我国过去其实一直克制,在多边场合中尽量避免情绪化冲突。
原因很简单,联合国的运作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合作,大国争执如果走到明面上,会影响整个机制的稳定性。
于是,我国常常选择用数据和成果对冲质疑。
例如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不提口水仗,直接晒出全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增长曲线,把风电、太阳能的实际成就放在公开平台,让事实自己说话。
在联合国的卫生、教育合作项目中,也是选择默默完成自己的援助任务,不抢新闻镜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的动作没有消耗。
![]()
每一次职位上的阻挡、每一次会议议程上的调整,都会让本该属于我国的话语机会被抢走。
在贸易磋商、技术标准博弈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
一旦长期受限,不管是企业还是行业,机会成本都是明确的。
而且,美国在舆论上的策略更直接。
媒体时不时冒出“中国趁机扩张影响力”的说法,把美国的退群、欠费动作讲成“给中国空子可钻”,试图把责任转嫁,给我国贴上“不安分”的标签。
这种设定如果不去打破,会在国际舆论场里形成惯性印象。
![]()
主动亮剑的那一天
9月的纽约,秋风未凉,但会场内外的气氛带着几分火药味。
在第80届联大上,我国高层宣布,在未来的世贸组织新谈判中,不再寻求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这个决定,立刻在全球媒体刷屏。
这一待遇,过去意味着关税减让、补贴政策上的缓冲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筹码。
多年来,美国一直想把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身份中剔除,声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该享有额外灵活空间。
![]()
表面上是公平,实际上是为了减少我国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这次,我国没有等别人来否定身份,而是自己放下这部分筹码。
这样一来,美国的“标签攻击”失去了抓手,其核心话术瞬间失效。
更深的意图在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全球地位,已具备在规则制定中坐在前排的底气。
说“不再享有新谈判的特殊待遇”,并不是自废武功,而是告诉世界,我国愿意按高标准与大家一起博弈,这是一种责任感的表达,也是话语权的加码。
世贸组织总干事在会后表示,这有助于加快谈判进程,减少身份争论,把焦点放回贸易规则本身。
多国媒体形容,这是一种“主动高位切入”的战略,带来了国际格局语境的微妙变化。
![]()
反差之下的尴尬
同一场会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表现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他在发言中依然沿用长期的批评调门,指责联合国在和平维持上花钱多、效果差,还对多国领导人冷嘲热讽。
但与此同时,美国拖欠的会费和维和经费早已超过30亿美元,成为联合国最大的“债务国”。
这笔欠款的直接后果,是联合国不得不削减15%的预算,裁减近两成岗位,连维和部队的补给都被压缩。
这种反差很难让外界忽视,一边对机构评头论足,一边在资金责任上缺席。
![]()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美国的立场更是偏离多数会员国的共识,将国际承认解读为“奖励恐怖主义”,引发多国的公开不满。
在气候变化议题,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推迟国内减排承诺,却批评我国“不负责任”。
这种双重标准为它在多边场合积累了不少逆风评价。
而舆论对这种行为的耐心正在下降。
包括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指出,美国的做法让联合国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陷入资金和协调困境,到头来受影响的是整体国际合作能力。
![]()
新局的信号
我国这次的表态,释放了几个明显信号。
首先是在身份争议上的主动掌控权,不是等别人定义,而是自己重塑定位。
其次,在全球治理的参与方式上,我国从躲避锋芒转向直面主导议题,这说明国家战略正在更开放地迎接竞争。
第三,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这种基于责任的姿态,更易获得信任与合作意愿。
配合过去几年在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援助上的投入,我国的话语份量在联合国已不是靠高调发言,而是通过稳定执行力不断累积。
![]()
风电装机容量的全球第一,不是数字炫耀,而是对气候议题的实质贡献,在非洲的医疗援助,是对全球公共卫生防护网的支撑;在合作框架内签署的贸易与互联互通协议,都是多边合作的实物成果。
未来的挑战依然不少,比如在高端制造、绿色技术贸易壁垒、数据跨境合作等领域,美国和一些盟友可能会继续设置条件。
但这次声明让外界看到,我国不打算再在规则谈判里处于防守状态,而是要以制定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桌上。
![]()
耐心已尽,底线已立
回看近二十年的联合国舞台,美国的“小动作”花样翻新,从职位阻拦到资金施压,再到舆论塑造。
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手段不会立刻失效,而会在慢慢累积中形成长期牵制。
对于我国来说,过去那种以忍让换稳定的策略,在当前的全球格局下已经不足够。
今年的这份声明,是一种信号,也是一次公开的立场宣示,在规则层面的参与感和作用力,我国不准备再让和不再被动。
今年或者将成为一个分界点,未来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机制中,彼此的交锋可能会更直接、更透明。
在这个舞台上,建设和破坏、信用和责任,都是全球观众可以看见的。
我国选择承认自身的实力和责任,也是在告诉更多伙伴:在这场多边博弈中,可以依赖的,不是那些临时的承诺,而是长期的稳定和一贯的担当。
参考资料:证券时报——商务部:中国在世贸组织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观察者网——原来,美国在联合国给中国使了这么多坏,“但这回没得逞”
人民日报——美媒:美国已拖欠联合国会费超30亿美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