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四点半的厨房,杭州38岁的女人正把鸡蛋磕进油锅。
她不是在奉献,是在被推着运转。
这个育有二胎的职场妈妈,每天要在六点前把两个孩子送进校门,然后挤四十分钟地铁,赶在九点前打卡上班。
傍晚六点下班铃一响,她又要冲刺着接孩子、买菜,回家把食材变成全家的晚餐。
深夜十一点,孩子们睡熟后,她的战场转移到客厅。
收拾餐桌、叠衣服、准备第二天的早饭食材,直到凌晨一点才能躺下。
日均四到五小时的睡眠,像根磨了七年的细针,一点点扎穿她的健康。
最荒诞的是,这个家并非只有她一个成年人。
丈夫和公婆的存在,更像客厅里沉默的家具,看得见却用不上。
他们吃着她做的热饭,穿着她洗的干净衣服,看着她从清晨忙到深夜,却从未伸手接过她手里的锅铲或扫帚。
她的日程表密密麻麻,他们的时间却空得能生出青苔。
缺席的人从不会觉得愧疚,因为忙碌的人从未说过疲惫。
她的猝死像颗石子投进舆论的湖面,泛起的涟漪里竟夹杂着尖刻的骂声。
有人说“她太要强,不会放手”,有人骂 “自我感动式牺牲,害了孩子”,还有人轻飘飘抛出建议:“家里脏点没关系,饭可以吃简餐”。
这些声音站在道德高地上,把一场悲剧归结为个人选择的失误,仿佛只要她松松手,就能躲开这场劫难。
可他们忘了问:谁来接她手里的担子?
如果她不凌晨四点半起床,孩子早上吃什么?
如果她下班不接孩子,谁会出现在校门口?
如果她不收拾家务,这个家会不会变成没人管的乱窝?
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早有数据:已婚女性平均每天的家务时间是男性伴侣的三倍之多。
当整个社会都默认家务是女人的责任,她的不放手不过是:
没得选。
指责受害者,永远比追问施害者容易。
在家务这个战场上,女性的劳动连被衡量的资格都没有。
她既是职场里拿薪水的劳动者,又是家里免费的保姆、厨师、辅导老师,两份工作连轴转,却只有前者能换来报酬与尊重。
丈夫交出工资卡,就觉得完成了家庭责任。公婆待在家里,就觉得尽了长辈本分,只有她的劳动被视作:
理所当然。
更残酷的是“性别显示”效应。
当女性在职场取得成就,反而要通过多做家务来弥补女性气质。
她不敢请假,不敢抱怨,甚至不敢说累,因为社会早就给妈妈这个角色定了性:
要无私,要坚强,要像个永动机。
她最后一条朋友圈写 “好想睡个完整的好觉”。这句微弱的求救,直到她倒下后才被家人看见。
所谓“自我选择”,不过是结构性压迫的遮羞布。
丈夫在采访中哽咽着说“她从不喊累,太要强了”。
这话听着像惋惜,实则藏着最深的:
冷漠。
七年里,他难道没见过她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没听过她深夜压抑的叹息?
只是他习惯了她的付出,就像习惯了太阳东升西落。
公婆或许也曾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却始终保持着旁观者的姿态。
这些隐身的家人,才是悲剧的真正推手。
他们享受着她的劳动成果,却逃避着相应的责任;他们消耗着她的健康,却在她倒下后扮演起悲伤的角色。
有些悲剧里,落水者拼命挣扎,打捞者却在岸边看戏。
而这里的家人,连看戏的耐心都没有,直接成了推人下水的人。
该骂的不是拼命活着的人,是那些活得太轻松的旁观者。
川端康成在《十六岁日记》里记录过祖父的死亡,说死亡是“好商好量的一点点抽离”。
可这位妈妈的死亡,是被七年来的劳累突然拽走的。
她的身体早已发出预警,只是没人在意;她的精神早已濒临崩溃,只是没人看见。
那些骂她的声音,不过是在重复“受害者有罪论”的老调,用个体失误掩盖制度性的不公。
现在她走了,家里的早饭谁来做?孩子的作业谁来辅导?深夜的家务谁来收拾?
这些问题,或许会让隐身的家人终于意识到她的重要性。
可这认知来得太晚,代价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社会学家说家务是性别平等最后的堡垒,可这座堡垒,是用无数女性的健康和精力堆砌起来的。
当为母则刚变成为母必须刚,就是对女性的谋杀。
这个杭州妈妈,再也等不到打捞的人。
她的悲剧不是个例,而是无数女性困境的缩影。
她们在家庭与职场间疲于奔命,被责任和偏见双重裹挟,最终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那些还在骂她的人,请闭上嘴吧。
与其指责一个拼命活着的妈妈,不如问问这个社会:为什么女性要承担双重压力?为什么男性的家务参与率如此之低?为什么家庭责任总是变成:
女性责任。
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避免下一场悲剧的关键。
川端康成看着祖父的脸,说那是“看死亡的眼神”。
而我们看着这位妈妈的故事,该看到的不是死亡,是活着的女性正在承受的苦难。
别再骂她了,她不是自己选择累死的,是被这个失衡的家庭、不公的社会,一点点:
压垮的。
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只要结构不变,答案早已写好。
文|蛙蛙和洼
图片来自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