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农家按传统方式制作的黑糖,却含有那么多丙烯酰胺呢?这就要从这种物质的来源说起了。其实,这种有毒物质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一个副产物,而这个美拉德反应是食物加工烹调产生香气和深浓颜色的关键所在。
只要食物中同时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脂肪以及蛋白质(氨基酸或氨基酸降解产生的胺类),那么无论是煎、烤、红烧、油炸等烹调操作,还是食品加工时的加温处理,都可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绝大多数食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这些成分,所以只要加温到一定程度,都容易发生这个反应,肉眼所见的效果,就是食物的颜色会变深。反过来说,食物在加热中颜色变得越深,通常美拉德反应就越“厉害”,那么“顺便”产生的丙烯酰胺也会越多。
![]()
在传统民间的手工制糖工艺中,会把甘蔗碾碎取汁,然后长时间地熬煮糖汁。这个熬煮过程,会不断让糖汁浓缩,糖汁的颜色逐渐变红,乃至变黑,而且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很多地方传统特产的“土糖”都有颜色重、味道香的特点,而这种令人陶醉的特殊香气,这种很深的颜色,正是美拉德反应强烈发生的结果。然而,古人没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也没有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很多自古传承的“传统工艺”做出来的食品,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安全。
相比而言,机械化生产制作白糖的过程中,在加热糖汁的时候会加入澄清剂,主要是钙盐,还要加用来漂白的二氧化硫,它们都会抑制美拉德反应的发生。而且,在制作白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除去甘蔗汁中的蛋白质等蔗糖以外的成分,而去掉了这些成分就会减少美拉德反应的反应物,因此制糖过程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丙烯酰胺产生。不过,去掉了包括蛋白质在内的“杂质”,糖的营养价值就更差;减轻了美拉德反应,就没有美妙的香气和深重的颜色产生。
![]()
和含有少量钙、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红糖相比,白糖(包括绵白糖、白砂糖、冰糖等)的微量营养成分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被列入“垃圾食品”的范畴当中。它固然没有高水平丙烯酰胺的问题,但却是世界上最令人担心的饮食健康隐患之一。大量研究证实摄入过多白糖有害健康,所以,它肯定不是黑糖、红糖之类食物的替代选择。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忠告,建议人们每天把膳食中的添加糖限制在25克以下,至多不能超过50克。这个限制当中,不仅包括白糖,也包括了红糖。世界卫生组织的《食物污染物工作报告》中确认的丙烯酰胺摄入量界限值是180微克/千克体重。按这个数值计算,一个体重50千克的女性,每天的安全摄入量是9000微克丙烯酰胺。显而易见,如果喝一杯200克的黑糖水,按10%的含糖量计算,黑糖的量为20克,摄入的丙烯酰胺数量为548微克,距离9000微克的限量还有很大的距离,无需恐慌。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