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流行的如今,人们经常会在手机中刷到这样一句旁白——“怎么告别呢……像当初见面那样”。在古风歌曲《难却》的背景音乐衬托下,这句简单平实的话语却似“天凉好个秋”一般,将千缕情思、百转柔肠化作一种含蓄的怅然和感慨,让人听罢禁不住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情感而动容。其实这句旁白是电影《末代皇帝》中,庄士敦与溥仪告别时的台词。
庄士敦本名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他是英国苏格兰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晚清时来到中国,在英国驻中国的殖民机构任职。庄士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具备优秀的汉语水平,尤其醉心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在华英国人中颇有盛誉之“名士”。1919年,庄士敦经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推荐,由徐世昌出面交涉,应聘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学老师。期间,他向溥仪介绍了西方的文明、国体、政体。
溥仪对庄士敦的人品和学识极为敬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五年后,溥仪被国民政府赶出紫禁城,庄士敦曾竭力帮助溥仪离开北京,赶赴天津。当然,庄士敦也就此辞去“帝师”职务,回到英国殖民机构工作。1930年10月1日,作为威海卫英租界最后一任行政长官,庄士敦代表英国政府将威海卫归还给中国,随即启程回国。电影《末代皇帝》中那句意味深长的告别,就发生在庄士敦离开中国之际。
电影《末代皇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外合拍的一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历程。作为艺术作品,在庄士敦与溥仪道别的桥段,影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基本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如溥仪亲自送行,两人像初次见面时一样握手告别(溥仪还赠送庄士敦一把折扇)。当然,此桥段也不乏为了烘托情感表达的虚构成分,如乐队演奏《友谊地久天长》。另外,这一段也存在一个与史实完全不符的错误。
在影片中,庄士敦对两个人的离别介绍说:“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见到我的学生末代皇帝溥仪”。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根据历史记载,庄士敦返回英国后,在伦敦大学任教,1935年9月11日,庄士敦曾来到中国东北的长春。当时,伪满总理大臣郑孝胥亲自迎接。16日晚,溥仪还曾设晚宴招待这位曾经的洋“帝师”。这次相逢,才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在庄士敦与溥仪的这次会面时,溥仪曾邀请自己曾经的“师傅”在伪满任职(很可能邀请庄士敦访问伪满,是日本人安排的)。出于国际形势和自身健康等因素的考虑,庄士敦拒绝了溥仪的邀请。另外在这次会面时,庄士敦还将自己撰写,在英国出版不久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送给了溥仪。根据记载,这本书的序言由溥仪撰写(有资料称是郑孝胥代撰)。
庄士敦离开中国东北,回到英国三年后,病逝于家乡爱丁堡,享年63岁。他病逝时,溥仪正在忍受着恢复“大清”未遂、日寇管制加深等诸多掣肘的无情拷打,离最终梦醒进而被改造成普通公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慢慢经历。
![]()
![]()
![]()
![]()
本文彩色插图截取自1987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