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危机,往往始于成功之后的自我封闭
作为商业观察者,在雷军之前,我很少能找到成功后还能持续改变的企业家样本。因为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陷入自我构建的信息茧房,他们依赖过往成功经验,沉浸在相似观点中,逐渐失去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
![]()
9月25日,小米雷军这场名为“改变”的年度演讲,让中国的企业家有了一个范本:原来成功如雷军,也能持续改变!
雷军是如何变化的?这正是中国老板们能从雷军的年度演讲中学习的。
01 变革之困,雷军的至暗时刻
2020年的小米,表面成功之下暗流涌动。雷军坦言,自己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焦虑”。华为、苹果、三星如同无法逾越的大山;创业十年的团队显露疲态;网络上对小米的质疑更是铺天盖地。
![]()
最刺痛的说法,莫过于指责小米是“组装厂”、“没啥技术”、“只会营销”。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根植于小米早年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和性价比标签。
甚至在2020年,小米集团一位高管的“得‘屌丝’者得天下”言论,仍引发轩然大波,致使该高管请辞,也再次暴露了小米在品牌高端化转型中的艰难与内部认知的错位。
02 革卦之智,自我重塑的哲学
《周易·革卦》阐释变革之道,其卦象为“泽中有火”,寓意水火相克,唯有变革方能调和,强调顺应天时、取信于民。雷军为小米开出的药方,与此智慧高度契合。
![]()
面对困境,雷军用了最朴素的方法:复盘。他组织了一场持续半年、多达四五十次的深入复盘,核心就是回答三个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
这次复盘让小米坚定了“技术为本”的铁律,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研发核心技术。这一数字在当时堪称豪赌,2019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仅75亿元。
03 豹变之路,核心领域的破局
真正的“豹变”绝非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战略和产品上。
芯片的突破:小米的“芯片梦”始于2014年的松果电子,但2017年的澎湃S1后项目几近停滞。复盘后,团队认识到松果失败的关键在于“切入点选错了”——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
![]()
2021年,小米重启芯片项目,并取名“玄戒”,寓意庄重承诺。历经三年,顶住外部环境和内部动摇的压力,玄戒O1最终一次投片成功。
汽车的远征:2021年,小米宣布造车,并直接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小米汽车负责人之一的“阿灿”,为加入小米甚至表示“小米在哪造车,我就举家搬到哪里”。
这种极致热情汇聚成SU7系列的成功,证明了小米具备整合复杂供应链和颠覆传统行业的能力。
04 君子豹变,而非大人虎变
《周易·革卦》中同时提到了“大人虎变”与“君子豹变”。两者虽都指向变革,却有本质区别:
“大人虎变”如虎纹般泾渭分明,气象威严,常指伟大人物进行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宏大变革。而“君子豹变”则如豹纹般渐进演变,斑斓细腻,更侧重于个人或组织通过持续修养和学习实现的由内而外的蜕变。
![]()
雷军与小米的变革,更贴近“君子豹变”。它并非一蹴而就的颠覆性革命,而是基于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对技术规律的尊重,以及长达五年的千亿投入所实现的系统性、渐进式升华。
雷军能“豹变”的核心,在于雷军在过往的人生中,屡屡打破了成功企业家最易陷入的信息茧房,从而实现了从成功到卓越的跨越。
05 认知破茧,从“劳模”到“顺势者”的企业家进化
雷军在金山时期,正是企业家信息茧房的典型代表。
那时的雷军是典型的“劳模”,事必躬亲,坚信勤奋的力量。他曾要求员工周一到周四穿正装,试图打造“一流气质”。这种管理方式在早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也限制了组织的开放性与创新活力。
2009年12月16日,雷军40岁生日那天,他在雪夜中的酒廊咖啡馆与朋友喝酒至深夜。那一晚,他反复反思:“(雷军)讲他的劳模人生,是不是错了?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从领导哲学,到做事哲学上是不是有错”。这场反思成为他认知破茧的起点。
![]()
雷军最终领悟到“顺势而为”的真谛。他意识到,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不是逆势而动的勇士,而是识势、顺势的智者。当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时,他没有固守已有的成就,而是全力拥抱新的趋势。
从投资魅族未果后决定自己造手机,到将小米从一家手机公司重构为“硬核科技生态体”,雷军的每一次跃迁,都源于他主动打破认知边界,接纳新信息的勇气。
06 信息破界,多元输入对抗决策偏见
智能算法时代,企业家更容易陷入“可得性偏差”的陷阱——过度依赖记忆中容易提取的信息做判断,而非更全面客观的数据。雷军通过建立多元信息输入机制,有效规避了这一风险。
与一般企业家仅关注行业动态不同,雷军有意识地从多个领域获取信息。他广泛阅读,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甚至从滑雪等爱好中汲取灵感。这种跨领域的信息获取方式,使他能够看到单一行业内部难以发现的机遇。
![]()
在小米汽车决策过程中,雷军没有盲目跟随行业常规做法,而是综合评估技术趋势、用户需求甚至国际格局等多维因素。他主动收集三方数据:行业报告、竞争对手5年内的失败案例、目标市场的政策风险。这种基于全面数据而非片面经验的决策机制,大大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雷军还善于从失败中学习。他公开分享小米早期的挫折和反思,将失败视为宝贵的信息源。这种对失败的开放态度,使他能够获取那些常被成功者忽略的“沉默信息”,从而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07 管理破介,从“亲力亲为”到“生态赋能”
雷军的“豹变”不仅体现在认知层面,更深刻反映在管理哲学上。他从金山时期的“亲力亲为”,转变为小米时期的“生态赋能”,这一转变对企业家的启示尤为深远。
早期的雷军关注细节到令人惊叹的程度。一位下属回忆,雷军曾亲手为他收拾杂乱的办公桌,并留下署名字条。这种管理风格虽确保了执行力,却也限制了组织活力。
而小米时期的雷军,管理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他推行“每个员工都是CEO”的理念,员工可以不向上级请示,直接与用户接触,通过用户反馈改进产品。甚至连内部奖励都通过用户投票方式推选,这种“放权式”管理让员工感受到尊重与认可。
![]()
在造车这一重大决策上,雷军没有沿用传统的垂直整合模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他接受李想的建议,“必须全身心投入到造车事业中,无人可替”,但这种全身心投入不同于过去的微观管理,而是体现在战略定力和资源整合上。
雷军的管理哲学变迁揭示了一个关键洞察:企业家的价值不在于控制一切,而在于构建能够激发创新的生态。这种转变看似放弃了部分控制权,实则获得了更大的组织能量。
08 营销破诫,从“产品销售”到“情感共鸣”
雷军的“豹变”还体现在营销理念的根本革新上。他打破了传统营销的戒律,将营销从单纯的产品推广,升华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
传统营销往往依赖广告投放和渠道扩张,而雷军却打造了一种基于深度用户参与和情感连接的新营销范式。他本人从高高在上的企业家,转变为与用户平等交流的“雷班长”。
其他车企大佬纷纷被雷军“卷”进了直播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传统车企老总也加入直播行列。但雷军的营销远不止于此,他通过持续的内容创造和互动,使小米品牌与用户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
雷军营销的独特之处在于扬长避短。在技术上比不上华为,就直接弱化技术,把其他厂商不说的点来讲成自己的技术,例如9100吨压铸、上漆工艺等。这种策略基于对自身优势和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
更重要的是,雷军将营销融入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的全过程。小米SU7的前期铺垫长达三年,从官宣造车开始,雷军就用“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来吸引眼球,工厂选址、车型配置、价格悬念等,都成为用户在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这种全程式、互动式的营销,使产品上市成为用户共同期待的盛事。
09 光环下的隐忧,豹变的极限
尽管雷军的“豹变”令人惊叹,但我们仍需冷静审视其背后的挑战与隐忧。
个人魅力与组织能力的平衡是小米面临的首要挑战。雷军的个人魅力是小米最宝贵的资产,但过度依赖个人魅力也可能成为组织长期发展的瓶颈。随着小米生态的不断扩大,如何将雷军的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是小米必须解决的课题。
业务边界与资源分配是另一大挑战。手机、汽车、智能家居、芯片研发......小米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资源分配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种广泛布局既带来了生态协同效应,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
品牌定位与用户期望管理也面临考验。随着小米产品价格区间不断上探,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如何在高价位段维持“性价比”标签,平衡品牌高端化与用户预期,需要极高的智慧。
此外,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是小米必须面对的挑战。国际地缘政治波动和供应链风险,对小米这样全球化程度高的公司构成持续威胁。
雷军的“豹变”之旅,为所有企业家提供了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成功的路径,更是突破自我、避免思维固化的方法论。
对于深陷信息茧房的企业家,雷军的案例提示我们:真正的突破始于认知的开放,成于多元信息的输入,终于组织生态的重构。这个过程绝非易事,它需要企业家有“自以为非”的勇气,和“持续刷新”的毅力。
雷军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他的“豹变”仍在进行。对于每一位追求卓越的企业家而言,这既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提醒: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过早地相信自己已经成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