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小手关注自然之友
撰文、图片提供:莲蓬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前,我们先来做个小调查:
一位环保志愿者联系自然之友说,他近期到北京出差,在多家饭馆遇到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情况,这令他很诧异:首都北京,对堂食的一次性餐具竟然没限制吗?
其实是有限制的:
2020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6条规定:
“餐饮经营者、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和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洗漱用品等,并应当设置醒目提示标识。”
《北京市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录》(以下简称“目录”)里也明确包含了筷子、勺子、刀子、叉子这四类一次性餐具品类。
既然有法可依,为何还有许多餐馆不遵守?当我们遇到违规门店,是否可以督促商家遵守法规、更换为可重用餐具呢?自然之友的垃圾减量志愿者们从自己身边的餐馆开始了尝试。
100%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餐馆
根据日常观察,志愿者们推选出印象里“100%使用一次性餐具”的连锁餐饮品牌:西少爷。大家都说,其招牌产品凉皮、酸辣粉、馄饨、羊肉泡馍等等,都是盛放在纸碗里,筷子勺子也是一次性的,“店里根本没有可重用的循环餐具”“每次去都留下满桌垃圾,用餐感受很糟糕。”
![]()
于是大家选择了西少爷在北京各城区的8家门店试吃并做观察,发现如下:
(1)居然有2家门店没用一次性——玲珑路店和阜成门店,店内的碗筷勺都不是一次性的,值得表扬!
(2)1家门店使用一次性碗和杯子,但没使用一次性筷子勺子。
由于“条例”和“目录”中禁止主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只包括筷子、勺子、刀子、叉子这四类,不包括碗、盘、杯子等类别,所以这家店的做法目前并不违规。如果他们愿意向更高标准看齐,改用可重复使用的碗和杯子,就更好啦!
(3)其余5家门店,所有餐具都是一次性的,包括碗、杯子、筷子、勺子,角落垃圾桶里堆满了废弃的一次性餐具。
针对这5家明确违规的门店,志愿者分别拨打12345,向执法部门反映情况。很快,门店所属街道的城管执法队回电说,已去现场核查,违法情况属实,要求门店限期整改。
太好了!执法队效率很高!那么整改结果如何呢?一个月后,志愿者再次去观察,发现各家门店的选择并不一样。
(1)积极整改型
1号、2号门店按执法队要求,购置了可重复使用的筷子勺子和消毒柜,摆放到柜台取餐区,并将原来的一次性筷子勺子收到柜台里,只有顾客提出需求时才会拿出来用。
“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目标达成+2!
![]()
(2)应付检查型
3号门店同样在柜台上放置了可重用餐具,但当顾客取餐时,店员却是从柜台里摸出一次性餐具提供给顾客。
4号门店同时摆放一次性餐具和可重用餐具,但可重用餐具藏在无标识的消毒柜里,顾客看不到,当然就会取用显眼的一次性餐具。
![]()
你能找到图中的可重用餐具吗?
更“神奇”的是,上图中餐具旁边摆着一只毛绒玩偶,它是用来遮挡“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文字提示牌的!
![]()
3号、4号门店,虽然按执法队要求购置了可重用餐具和消毒柜,但只是用来应付检查,并不想让顾客真的使用。
能不能请执法队再去查处呢?志愿者们有些犹豫:门店的硬件已符合要求,而对于店员供餐时的违规行为,穿制服的执法队员很难现场取证啊。
(3)坚决不改型
5号门店,被勒令整改后一个月,依然使用一次性餐具。志愿者又打了两次12345,终于,执法队回电说,此店铺已闭店。同样关张的,还有3号门店。
怪不得,知错而坚决不改的商家,是不打算干下去了,也就没心思去考虑什么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了。
收取一次性餐具费的餐馆
许多中高档的中餐厅,会给顾客提供 “餐具套装”,纸质套装里通常包括一次性筷子、湿巾、牙签牙线等,并收取每人1-3元的餐具费;有一些顾客会拒绝收费餐具,要求换成免费的(这个过程还可能遭遇店员的冷脸);而其中部分餐厅的免费餐具也是一次性的。
![]()
无论是否收费,商家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都是违规的。针对这种情况,志愿者们分别拨打12345,同样得到了城管执法队的迅速反馈:情况属实、限期整改。
一个月后,志愿者回访,发现我们反映的门店都已更换为可重用餐具。“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目标达成+n!
针对“我家附近餐饮店”的一次性餐具观察,志愿者们十几次小范围的环保行动,收到了还不错的成效,也证明了减废议题上公众监督的可行性。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志愿者们的真实感受吧。
志愿者A:
只是吃完饭打了个12345,就能督促一家餐馆做出环保改变,很简单,很有成就感!
这家店每天客流量五六百,也就是说,我的一通电话,减少了未来每天五六百套一次性餐具,还帮每位顾客节约了2元钱。好开心!
志愿者B:
我打12345反馈过4家餐饮门店的违规情况,总结了一些经验:
首先,电话里要说明“条例”和“目录”的具体条目和内容,请接线员记录清楚,并要求对接给餐馆所在街道的城管执法队。这样能提高沟通效率,因为接线员大部分不了解环保方面的法规制度,也不一定搞得清楚哪个单位负责此事。
有两次,我的投诉被误转到市监部门,他们回电说没有执法权限。其中一位同志很尽责,虽然不是她分内工作,还是叫上了城管执法队一起去现场检查;另一位同志就拒绝了我的投诉,我只好重新拨打12345。
志愿者C:
我很有成就感,也有些遗憾:连锁品牌的一次性餐具问题,在其各个门店是类似的,但我们要一家家走访观察,一次次拨打12345、找不同街道的执法队,执法队要分别去现场检查、处理,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效率较低。
如果基层执法队能够在处理本辖区店铺的同时,与上级单位、兄弟单位合作,联系该连锁品牌的总部,从“只查一家店”转变为“全品牌统一整改”,由点到面,就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了。
志愿者D:
有些小店的小老板是真的不了解相关法规才会使用一次性餐具。我会在就餐时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规的,如果劝了很久还不改,才去打12345。
我问过几位城管执法队的负责同事,会不会处罚这些门店,他们都告诉我:第一次查到违规不会处罚,只会普法并要求整改,如果不改或再犯,才会罚款。
那就好。毕竟现在生意不好做啊。我希望身边的好餐馆,既能生意兴隆,又能兼顾环保社会责任。
志愿者E:
我回访的两家快餐店,虽然替换了可重用的筷子勺子,但碗、盘、杯子仍然是一次性的,数量很多,而且脏污的一次性纸质餐具无法回收,非常浪费。
希望北京市相关法规政策能再“升级”一版,扩大禁限一次性餐具的范围,让堂食全部使用循环餐具,真正做到“无废餐饮”。
志愿者F: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大概率会回到家乡工作生活。北京有“条例”和“目录”约束一次性餐具,但我家那边好像还没有。北京的这些经验拿回去不一定好用。
但我还是能看到希望:我们普通消费者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和周围的人、身边的餐馆去沟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减少一次性”的环保理念更加普及。
北京等大城市的成功经验,未来会逐渐影响到其它地方。我们可以推动各地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新,让其它地方也有自己的“条例”和“目录”,有法可依。
以上是关于北京中餐馆一次性餐具的观察和环保监督行动。对于西餐类的门店,志愿者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请关注自然之友,期待后续故事。
☝动动小手扫码支持自然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