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农贸市场里,67岁的王大妈提着购物篮挤在鱼摊前,旁边两位邻居正三言两语讨论着什么:“听说多宝鱼和鲶鱼上了致癌名单,吃多了不得了!”王大妈刚想买条回家孝敬老伴,听了却迟疑起来,不禁嘀咕:“吃鱼真的会致癌?怎么越健康的食物越不能吃了?”不远处,摊主师傅摇头苦笑:“这些传言年年有,很多都是网上乱说的!”
这些关于“某某鱼致癌”的谣言、不安和疑惑,近两年频频出现在菜市场、微信群甚至家人饭桌上。传言为何越传越玄?常吃的几种鱼真的会危害健康吗?科学证据究竟是怎么说的?4种鱼被指为“致癌鱼名单”,到底可信吗?
事实上,关于鱼类致癌的话题,舆论场上信口开河的多,真正基于权威科研数据说话的少。今天,我们结合浙江大学等国内科研团队的系列研究和权威食品安全标准,一层层为你揭开“致癌名单”背后的真相,并给出健康吃鱼的实操建议——尤其第3点大多数人都容易忽略。
![]()
“致癌名单”鱼类究竟怎么来的?权威研究揭开科学面纱
近年各大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传言所谓“致癌名单”,鲶鱼、多宝鱼、巴沙鱼、鳝鱼、罗非鱼等被频繁点名。很多人甚至怀疑这些鱼类“本身有害”。
其实,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权威机构的共识明确指出:鱼类本身不是致癌物,反而是优质蛋白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其营养价值远超潜在风险。
为什么这些常见鱼类总被流言中伤?事实是——有的出自对生产、养殖或加工某些不规范案例的放大解读(比如部分区域过去存在药残超标现象);有的是将特定食用方式的潜在健康风险,盲目扩大到整个鱼类品种,比如腌制咸鱼的高盐、淡水生鱼片的寄生虫感染风险;更有甚者,网络谣言用个案替代普遍结论。
![]()
现实中,国家相关部门对鱼类药残、重金属等有严格监测标准。以2024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发布数据为例,常见养殖罗非鱼的甲基汞最大允许值为0.5mg/kg,而实际检测正规养殖场样本平均仅有0.08mg/kg,相差6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生物研究证实,养殖鱼类药残检出率反而低于野生鱼,只要渠道正规,风险极低。
![]()
吃鱼致癌的“陷阱”,其实主要有这三点(第3点最被忽略)
很多人一谈“鱼致癌”,就把问题归咎于鱼种。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存在健康风险的,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环境污染的个案。
老渔民的经验一语道破:“靠近工业区的海域才偶有重金属超标。”如果水源被污染,鱼体自然“富集有害物质”。但如今大型超市、正规的水产市场批次检测率超99%合格,这些问题更多属于环境和极个别未合格渠道。
![]()
二是极端加工和高盐高温烹饪。
生活中典型的高风险吃法,其实和“鱼本身”无关,而在于制作方式。比如,腌制咸鱼(每100克钠含量高达2000mg,相当于5克盐),常吃易导致高血压、中风等慢性病;高温烤鱼和油炸鱼,肉表面在200℃以上会产生二级致癌物杂环胺、苯并芘。2022年一项178万例大数据研究显示:高温烹制红白肉品超一周2次,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20%,膀胱癌达232%。淡水鱼生食(生鱼片、未熟透炒鱼片等),可能感染肝吸虫,感染率达3%,如长期感染,胆管癌风险会上升。
三是购买来源和溯源信息的忽略。
极少人会主动“查验检疫”,其实检测报告和检疫溯源才是安全底线。正规商超进货都需出具检测合格证明,还须随机复检,超标即销毁。大型商超鱼类合格率常年超99%,小摊贩可低至82%。
科学吃鱼,健康加分:专家给你的实用建议
既然谣言不可信,我们该如何安全、科学吃鱼?营养专家、医生和实际检测均有如下共识和建议:
挑选有三看一查:
看外观:鱼眼明亮、鳃红色、鳞片完整者为佳。
查新鲜:有检疫证明(正规渠道均有)、标签可查养殖环境与检测报告。
问来源:优先选择标明正规养殖基地或大型超市产品。
![]()
建议每次食用量100-150克,每周2-3次,鱼类蛋白质吸收率高达96%。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改善血管弹性,对中老年人心脑健康尤其有益。
烹饪方式优选清蒸、炖煮或轻焯:
避免咸鱼、烟熏、油炸、烧烤等高温或高盐制作。
加入姜丝、柠檬等去腥提鲜,少油少盐更健康。
事实上,在经过三个月健康烹饪指导后,部分三甲医院老年营养门诊随访发现:参与者的血压、血脂有不同程度改善,鱼类摄入量增加反而预防了慢病。
更为贴心的是,现在不少水产超市支持扫码看养殖场、检测报告和用药曲线,透明化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
![]()
结语
“所有鱼都致癌”其实只是耸人听闻的谣言。科学视角下,鱼类——无论鲶鱼、罗非鱼还是多宝、巴沙——只要来源规范、适量摄入加科学烹饪,就是餐桌上的“健康帮手”。真正潜在的风险只来自部分个案污染、高盐腌制或生食寄生虫,没有全民性风险。
医学共识认为,优质的鱼类摄入对中老年人心血管、脑健康、免疫力均有正面作用。建议关注新鲜度、溯源与烹制方式,比追逐谣言更值得每天践行。
![]()
你的健康状况如有特殊需求,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饮食建议和疾病预防方案。本文信息为权威总结,但未必适用于所有个体,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