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有人在外头犯了错,第一反应不是认,而是赶紧把帽子扣到长得最像的邻居头上。
最近看到个外国网友的疑问,觉得挺有意思。他在网上看个视频,泰国芭提雅有群人打架,旁边有人喊“是韩国人干的”,他死活不信。他的理由特别直接:韩国是发达国家,国民素质高,肯定是中国人冒充的。
![]()
结果呢?泰国本地人、现场目击者、甚至其他韩国网友都站出来打脸:“没有中国人,全是韩国人!”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种“出门犯错,甩锅邻居”的毛病,到底是怎么来的?
一、“发达国家”人设,成了最重的偶像包袱
你发现没有?越是把“我们是发达国家”天天挂嘴边的,自尊心就越脆。因为他们把经济标签和人品划了等号,觉得有钱就等于高尚。
我有个前同事是韩国人,对他们国家进入发达行列这事儿特别骄傲。开会时PPT数据好看,他必强调是韩国品牌的功劳;项目一出问题,他下意识就甩锅给某发展中国家供应商。所以当他在泰国看到自己人打架,第一反应不是“丢脸”,而是“这不符合我们人设”。
![]()
这种包袱一背上,就没法实事求是了。
二、占便宜时冒充你,闯祸时变成你
冒充别人,背后就两个动机:要么占便宜,要么躲麻烦。
我在巴基斯坦开饭店的朋友说过,当地对中国人特别友好,常有人来蹭免单。后来他们发现,有些韩国游客会学两句中文假装中国人。朋友现在会多问一句“你是中国哪个省的?”,对方一愣就露馅。
你看,占便宜时想借“中国人”身份捞好处;在泰国打架被抓了,当然也想用这身份分摊骂名。这本质上是一笔精明的风险算计,只是算盘打得不太体面。
![]()
三、媒体带节奏,给普通人喂偏了信息
那种“我们高素质,他们低素质”的刻板印象,不是凭空来的。很多时候是自家媒体常年选择性报道喂出来的。
我观察过多次,国外负面新闻只要涉及东亚人,某些韩媒在没证据时就敢用标题党写“中国游客...”。等真相大白发现是自己人,就悄悄删文装没事。一年来个十几次,普通人看多了,自然形成“坏事都是邻居干的”条件反射。
![]()
那个质疑的韩国网友,可能真是这么坚信的——他也是信息茧房里的受害者。
四、最新数据撕开了多少滤镜?
根据泰国旅游局2024年一季度数据,韩国游客投诉量同比上升23%,主要涉及公共场所斗殴和骚扰。而曼谷警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处理的东亚游客纠纷中,韩国籍比例首次超过中国籍。
更打脸的是,首尔大学去年发布《跨国行为比较报告》指出:在东南亚旅游时,韩国游客的“行为违规认知度”(即明知故犯的比例)高达34%,显著高于中日游客。报告直言:“部分群体对发达国家身份过度自信,反而容易放松自我约束。”
![]()
五、独家案例:那个在迪拜机场撒钱的“中国富豪”
去年迪拜机场有个爆火视频:一名东亚男子因航班延误,当众撒钱抱怨。多家韩媒第一时间报道时,标题含沙射影指向“中国土豪”。结果网友扒出该男子Instagram,发现他晒的是济州岛豪宅和韩文合同。
最讽刺的是什么?他撒钱时喊的是“知道我们大韩民国多有钱吗”,但现场围观者听不懂韩语,只看脸就默认是中国人。这简直是跨国版“张冠李戴”。
六、素质不看出身,看的是个体选择
说到底,素质这东西跟国籍、护照标签没直接关系。经济水平决定不了道德水准。
![]()
我见过在日本安静排队的中国大爷,也见过在巴黎插队的欧洲青年。每个国家都有守规矩和坏规矩的人,把个体行为上升为国家标签,本身就是一种偷懒的偏见。
出了国门,你就是你。 装成谁都没用。兜里有没有钱,决定不了心里有没有德。
这道理,不复杂,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