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在州机关所在地斯莫尔尼宫遇刺身亡。
基洛夫在苏共党内的地位很高,甚至一度被公认为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
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竟然在戒备森严的办公大楼被近距离刺杀,这事要说没有蹊跷,估计连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大爷都不会相信。
如果您想了解这件离奇遇刺案的背后,可以看看《1934年,基洛夫遇刺案凶手尼古拉耶夫,在斯大林提审后被迅速处决》这篇文章。
由于真相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盖棺定论说背后的指使者是谁,但就历史的发展而言,最大的获益者是斯大林无疑。
基洛夫遇刺后,斯大林便在苏联统治高层掀起了骇人听闻的大清洗运动,随着肃反运动的扩大化,这场政治运动很快席卷全国,甚至将一向不参与政治纷争的军方也拉下了水。
![]()
1935年,在大清洗浪潮愈演愈烈之际,苏联首次授衔了五位元帅,他们尽皆是军方手握重权的人物,可随后不久,斯大林便将矛头对准了他们。
1938年,五位元帅中的图哈切夫斯基和布柳赫尔已经被送上了断头台,伏罗希洛夫为求自保,签署了185份死刑执行文件。
革命先锋
1881年2月4日,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上巴赫穆特县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童年时期,他的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在艰难的家庭环境中,他甚至有时候连肚子都吃不饱。
![]()
在他13岁那年,进入了一所乡村学校的补习班,这便是他生平中所获得最高学历。
在乡村学校毕业后,他在很多行业都做过工人,只是即便他再努力,依然还是生活在残酷的剥削中。
他恨透了沙皇政府。
1898年,伏罗希洛夫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当地的社会主义民主小组,自此立志要推翻沙皇的统治。
革命需要信仰,但前提是得先填饱肚子,为此,伏罗希洛夫又前往加尔特曼机车制造厂糊口,进而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
1906年,伏罗希洛夫在斯德哥尔摩参加第四次代表大会时,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并结识了斯大林,此后便与他们并肩作战。
十月革命胜利后,伏罗希洛夫投身军旅,正式开启军队生涯,而他好似是一位天生的打仗能手,在1918年时,他已经被任命为了苏联红军第5集团军司令。
军之统帅
伏罗希洛夫带兵打仗确实有一手,不过身为红军之父的托洛茨基对他却一直不满,因为托洛茨基觉得伏罗希洛夫品行有问题。
1918年10月,托洛茨基亲自给列宁发去电报,直言伏罗希洛夫不堪重任:
伏罗希洛夫可以指挥一个团,但绝不能指挥五万人的部队。
![]()
此外,托洛茨基还威胁伏罗希洛夫如果不听指挥,就撤销他的职务,让他卷铺盖走人,于是在伏罗希洛夫心中种下了怨恨托洛茨基的种子。
只是他绝对想不到,这颗种子将来会救他的命。
1923年,在列宁病重之际,斯大林等三驾马车以加强对武装部队的领导为由,全然不顾托洛茨基的反对,将伏罗希洛夫纳入革命军事委员会高层。
![]()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等人疯狂打击托洛茨基,并撤销了他在红军中的一切职务,由伏龙芝接任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而伏罗希洛夫则担任他的副手。
不过十个月后,伏龙芝因手术失误离世,伏罗希洛夫则摇身一变,成了红军最高统帅。
国之元帅
1925年,身为红军最高统帅的伏罗希洛夫已经看清楚了斯大林疯狂膨胀的权力欲望。
他自认为没有能力与斯大林抗衡,便乖乖当起了小弟,唯斯大林马首是瞻。
而斯大林当时一门心思要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政治对手踩在脚下,有了伏罗希洛夫统率的红军力量支持,斯大林也着实有了资本。
![]()
更为关键的是,伏罗希洛夫一直与托洛茨基有矛盾,斯大林完全不用担心伏罗希洛夫倒戈。
随着斯大林对政治对手的无限度打压,他完全掌控了苏联的最高领导权后,便开始扩大肃清范围,直到将大清洗运动推上高潮。
1935年,苏联首次授衔五位元帅,身为斯大林亲信的伏罗希洛夫自然身处其中。
不过随着大清洗的扩大化,恐怖浪潮已经席卷军队,甚至有两位元帅都相继死于政治斗争。
战战兢兢的伏罗希洛夫只能向斯大林表示忠诚,就差把心窝子掏给他看了。
![]()
可即便如此,斯大林依然还是总是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
无奈之下伏罗希洛夫积极投身大清洗运动中,将自己完全化身为斯大林的刽子手,亲自签署了185份死刑执行文件,将与他并肩作战过的战友,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这才得以在大清洗的浪潮中活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