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秦公轩 记者 季雨)9月15日上午,南京市民张某匆匆走进派出所报警,语气里满是焦急。他说前一天不小心弄丢了一个充电宝,刚刚竟在一家快餐店里看到,充电宝正握在一名陌生男子手中。张某怀疑自己遭遇了盗窃,希望民警能帮忙核实情况,找回失物。
![]()
接警后,民警立刻动身,循着张某提供的地址赶往涉事快餐店。到达现场后,民警立即向当事人、店员及周边群众了解情况。很快,事情的真相就水落石出——这并非盗窃,而是一场乌龙。原来,张某前一天在快餐店附近的区域活动时,因自己保管不当弄丢了充电宝,恰好被路过的男子马某捡到。在民警的协调沟通下,马某当场将充电宝归还给了张某,这场因“失物”引发的误会,看似已经圆满解决。
可就在民警准备结束处置时,与马某的几句简单交流,却让事情有了新的转折。民警发现,马某全程神情局促,从外貌和谈吐判断,他极有可能是名未成年人。民警首先要求马某出示身份证以确认身份信息,马某却称自己出门时并未携带。民警又进一步询问了他的籍贯,随后提议联系其父母,让家人知晓他的情况。马某听从建议,从手机通讯录里找到标注为“父亲”的号码拨了过去,两人用方言交流了片刻。但民警在一旁细心倾听时,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电话那头的声音语气生硬,完全不像亲子间正常沟通该有的亲切与关切。当民警提出让对方提供身份证号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电话那头的人当即挂断了通话,之后民警多次回拨,始终无人接听,线索就此中断。
面对这一僵局,民警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坐在马某身边,耐心地与他沟通。民警没有一味追问,而是从生活细节聊起,用身边类似的事例开导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点点打消他的顾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细致思想工作,马某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向民警坦白了实情,并提供了父亲的真实电话号码。
当民警拨通这个真实号码,电话那头马某的父亲震惊地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儿子已经独自离家,更没想到孩子会一路跑到南京来。
为了让马某能尽快安全回到家人身边,民警结合实际情况,给马某父亲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父亲从老家赶来南京接回孩子,二是委托在南京居住或工作的亲友前来接应。考虑到老家距离南京路途遥远,一来一回耗时较长,还担心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再次走失,马某父亲最终决定委托在南京经营店铺的堂哥,也就是马某的大伯父,前往派出所接人。
当天下午,马某的大伯父准时赶到派出所。这场由一个小小充电宝引发的意外插曲,最终在民警的暖心守护下,画上了圆满又温暖的句号。
(通讯员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