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推进系统的技术演进历程中,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的工程应用是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星梭科技依托其“猛犸”发动机,力图打破国外在先进航天动力技术上的垄断,更希望能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为我国深空探测与重型运载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工程支撑。
“猛犸”发动机:我国重型运载动力系统的里程碑成果
星梭科技研发的“猛犸”系列发动机,有望成为我国首款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大推力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其技术指标与工程实践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发动机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通过三阶段技术演进路线逐步实现性能突破:
1. 技术优势:高性能与高可靠性的深度融合
在推力性能方面,“猛犸”系列发动机遵循严格的工程验证体系:
a.技术验证阶段(2026):完成 160 吨级MM-1发动机的地面热试车,验证全流量补燃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b.工程应用阶段(2027):完成MM-1发动机长程试车、极限工况试车等考核,稳定技术状态,满足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需求,同时实现推力提升至240 吨级,将MM-1迭代至第二代MM-2;
c.战略突破阶段(2028-2030):MM-1发动机助力火箭实现首飞,并继续提升推力,达成MM-3发动机300 吨级目标,为我国新一代超重型运载火箭(直径 10m 级)提供主动力。
在材料与工艺创新层面,该发动机采用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选区激光熔化(SLM)3D 打印技术用于制造复杂结构的涡轮泵组件,使零件数量减少 40%,重量降低 25%;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技术解决了燃烧室在 高温环境下的抗氧化难题;采用分级密封的思路,将涡轮泵密封压力提升至50MPa,有效保障了高压工况下的可靠性。
2. 研发体系:创新驱动与工程实践的协同发展
星梭科技构建了“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工程验证”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通过组建包含流体力学、燃烧动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百人研发团队,聚焦全流量补燃核心技术攻关。在型号研制过程中,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实现发动机与冰川一号火箭的全系统协同设计,通过数值仿真与试验验证的迭代优化,将研发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60%。
在可靠性验证方面,建立了涵盖500 秒长程热试车、50 次重复点火试验、极限工况模拟试验的严苛测试体系,确保发动机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运行。这种系统性研发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成熟度提升,更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经验。
随着关键技术攻关的持续推进,猛犸系列发动机将于近期迎来火炬点火系统这一关键试验,这将是其迈向整机点火路上的又一个标志性节点,为后续整机热试车奠定坚实基础。
“猛犸”发动机未来将成为支撑我国载人登月工程、深空探测任务以及近地轨道大规模开发的核心动力装备。其技术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航天发动机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更将为未来星际航行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望在全球航天竞争格局中开辟新的技术赛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