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是生态宜居的重要载体,但养护中 “浇水粗放” 问题突出 —— 行道树因浇水不足枯萎,公园草坪因浇水过多烂根,绿化带因墒情不均出现 “斑秃”,既浪费水资源,又影响景观品质。鸣乔【MQ-TRWS】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凭借 “现场速测、数据直观” 的优势,成为园林养护的 “精准补水管家”,让浇水从 “定时定量” 转向 “按需供给”,平衡养护效果与节水需求。
园林绿植类型多样(乔木、灌木、草坪、花卉),需水量差异显著,对墒情的要求也不同:行道树(如悬铃木、国槐)耐旱性强,适宜墒情 12%-18%(砂质土壤),避免湿度过高导致根系缺氧;公园草坪(如高羊茅、早熟禾)需水量大,适宜墒情 18%-25%,缺水易枯黄;景观花卉(如月季、鸢尾)需墒情适中,15%-20% 为宜,过干过湿均影响开花。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可根据绿植类型,现场检测墒情数据,即时判断是否需要浇水,避免 “一刀切” 的养护误区。
![]()
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
北京朝阳区园林养护中心,负责辖区内 8 条主干道的行道树与 3 个公园的绿化养护,往年每到夏季,总有 15% 左右的悬铃木因干旱枯萎,需重新补种,且草坪 “斑秃” 面积超 2000 平方米。今年养护团队为每个作业组配备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制定 “分区检测、按需补水” 方案:行道树每周检测 2 次,墒情低于 12% 时,启动高压水枪针对性浇水(重点浇灌根系周边 1 米范围土壤);草坪每 3 天检测 1 次,墒情低于 18% 时,开启移动式喷灌车补水,达到 22% 即停止;花卉则根据花期调整,开花期墒情保持 18% 左右。截至秋季,行道树枯萎率降至 3% 以下,草坪 “斑秃” 面积缩小至 200 平方米,每月浇水用水量比往年减少 28%,节省养护成本近 10 万元。养护队队长说:“以前凭经验浇水,要么浇多了烂根,要么浇少了枯萎;现在有仪器测墒情,每棵树、每块草坪都能喝到‘适量水’,养护效率大幅提升。”
在城市公园的精细化养护中,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还能解决 “微地形差异导致的墒情不均” 问题。上海世纪公园内有多处缓坡与洼地,洼地易积水(墒情常超 25%),缓坡易干旱(墒情常低于 15%),传统统一浇水模式导致洼地草坪烂根、缓坡草坪枯黄。今年公园在洼地与缓坡分别设置墒情检测点,养护人员携带仪器每日巡查:洼地墒情超 25% 时,及时开挖临时排水沟,加速积水排出;缓坡墒情低于 15% 时,用滴灌带局部补水。调整后,公园草坪整体平整度提升,枯黄率从 18% 降至 5%,景观效果显著改善,游客满意度提升 30%。
![]()
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
古树名木的养护中,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更是 “保护利器”。古树根系脆弱,对墒情变化极为敏感,浇水过多易烂根,过少易干旱,需精准控制土壤湿度。杭州西湖景区的 12 棵千年古樟,每棵树下都划定 3 个检测区域(树冠投影内、中、外),养护人员每周用便携式土壤墒情速测仪检测 2 次,保持墒情稳定在 15%-18%:低于 15% 时,用滴灌缓慢补水(每次补水至 17%);高于 18% 时,疏松表层土壤(深度 5-8 厘米)促进透气。在仪器的精准呵护下,古樟每年都能萌发新叶,部分古樟还长出了直径超 10 厘米的新枝,成为景区的 “活文物名片”。
从行道树养护到公园草坪管理,从景观花卉培育到古树名木保护,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站用科学的墒情数据,让园林养护更高效、更环保。它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还提升了城市绿化品质,为打造 “生态宜居城市” 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