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驻村书记小罗的帮助下,遵义市务川县黄都镇大竹村的瓜农张显燕家卖出7000多公斤西瓜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
张显燕家的这笔订单,源自对口帮扶企业——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都要常规开展的“夏送清凉”活动。
自2016年起,航天电科便持续选派驻村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中,开展帮扶工作。小罗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在的大竹村,是航天电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责任田”。
瓜农们将西瓜装上车。
今年6月,“95后”小罗接过驻村书记接力棒,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征途,成为大竹村的新成员。
作为促成张显燕家这笔大订单的重要一环,小罗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依然感慨万千。
“当时听说公司要开展‘夏送清凉’活动,第一反应是村里的西瓜终于有出路了!”小罗说,何不借此机会为瓜农打通销路?但之前从来没做过,能成吗?兴奋之余,“怕搞砸”成了压在小罗心头的一块重石——不仅担心亏了瓜农收成,更怕伤了他们对公司驻村帮扶的信任。
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小罗心里暗自较劲,在接到需求的当天就火速开展调研。
小罗积极和村委联动,通过入户走访的形式,摸清了全村瓜田的分布和亩产情况。“我越调研越心疼,这么好的瓜,不该烂在地里。”小罗说。
看到订单自己“找上门来”,张显燕一开始有点懵,后来知道是帮助销货,便马上带着小罗奔向瓜田,在田地现场随机开瓜品尝。
“我们的瓜要么低价批发给瓜贩子,要么看着熟烂。往年开着三轮车跑集市赶场卖,但是好瓜始终卖不上价。”张显燕说。
由于信息差和交通条件限制,张显燕家的瓜并没有那么好卖,这次订单“上门”,让她特别惊喜。
驻村干部与瓜农一同采摘西瓜。
不仅要让瓜农的瓜顺利出村,也要让公司员工吃上名副其实的无农药好瓜。带着这个目标,在确定好农户后,小罗开启了“选瓜日常”——拍现场开瓜的视频,向公司汇报西瓜的情况;学习选瓜技巧,把关西瓜质量。
此次订单最大的难点集中在“鲜度”和“质量”:西瓜怕磕、怕捂,运输得“争分夺秒”;质量靠人工凭经验挑选。
小罗和瓜农们想出解决办法:“分时段摘+亲自把关”,前一天下午摘部分瓜,次日清晨6点就准时到达农田,与农户一起摘剩下的瓜,及时装车,确保立刻运往公司。
摘瓜的时候,小罗和瓜农一起下田,一个个搬、一个个敲,在烈日下“主动筛瓜”,希望公司员工吃上好瓜。
“瓜太甜了!还带着田里的泥巴味!”“没打农药,吃得安心!”……
当收到这些反馈消息时,小罗瞬间眼眶发热,“这不是累的,是觉得所有人的努力都被接住了,村民的汗没白流,公司的信任没辜负。”
“那天,农户把西瓜卸下交到员工手上后,就马上打电话给我,激动地说:‘罗书记,咱的瓜成了!’ 那股子热乎劲,比西瓜还甜。”小罗说,此次7000多公斤西瓜的订单,对瓜农而言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增收,购买农资、贴补家用;对大竹村来说,是产业信心的火种,证明“好产品+企村联动”模式真能成。
一车清凉西瓜,消了企业职工的暑,也暖了大竹村瓜农的心。看着种瓜带来的可喜收获,现在,不少村民计划明年也来种瓜。
然而,订单热潮退去,大竹村的西瓜又该何去何从?“想把这次的甜头变成长久账。”小罗说,大竹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找销路和提品质的同时,接下来想和驻村工作组带领村民试试“瓜田采摘游”,让来村子旅游的游客体验现摘现吃,把“卖产品”拓展成“卖体验”,让大竹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
通讯员 王倩 罗锦涛/文 龙小羽/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