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今正上演着一场震撼的“绿色变革”,3046公里的首道绿色阻沙带在2024年11月实现“合龙”,如今“二道锁边”也火速推进。
与此同时,7.38万亩沙漠正加紧打通“通水、通路、通电”的命脉,推土机在连绵沙丘上开辟出规整田垄。
连欧美专家都忍不住追问,中国治沙47年,既不消灭沙漠,又费大力气搞“锁边”和“三通”,到底图什么?
![]()
塔克拉玛干沙漠
从“合龙”到“扩边”,科学补短板才是治沙关键
2024年11月28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沙漠边缘,随着最后一片50米宽、100米长的沙地栽上固沙苗木,塔克拉玛干沙漠首道“绿围脖”正式闭合。
这条由草方格、梭梭林和光伏板共同构筑的防护带,只用半年时间就交出了亮眼答卷,新疆绿洲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北京的大小。
南疆30多万人通过治沙工程实现稳定就业,沙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就连曾经“沙进人退”的皮山县,沙尘暴天数都较往年减少近三成。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
民丰县的变化更直观,当地累计种植治沙植物1065.6万株,若按1米株距排开,能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3圈。
65公里的锁边工程带动7个乡镇18个村参与,仅沙障铺设一项就让千余名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
但首道锁边的成效背后,一些技术短板也逐渐暴露,成为推动“二道锁边”加速落地的关键动因。
![]()
塔克拉玛干沙漠
首道锁边依赖的“生物治沙+光伏治沙+草方格沙障”三件套,在长期实践中显露出局限。
草方格的寿命只有3-5年,且末县每年要补扎9.37万亩,这一项的成本就占当地年度治沙资金的两成。
而光伏电站虽然能固沙,初期投资却高得惊人,皮山县2.4万亩光伏项目仅设备采购就花了3.2亿元,后续还得应对沙尘覆盖的清洁难题,沙漠缺水导致清洁成本比平原地区高40%。
此外,生物治沙则更让人棘手,早期单一种植的梭梭林成活率不足60%,连片受损的景象让治沙人意识到,“只靠‘堵’不行,得让沙漠边界真正‘稳’下来。”
![]()
塔克拉玛干沙漠
针对性的改进很快在各地铺开,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固沙方案。
在风力强、沙量多的若羌县阿尔金草原,项目团队创新出“前锋+后卫”的组合模式。
高1.5米的芦苇沙障当“前锋”,先挡住呼啸而来的流沙,草方格沙障当“后卫”,牢牢固定脚下的沙面,再搭配人工种植的灌木,让活动沙面的固定率达到一个新高度。
于田县则针对22米高的“高大复合型沙丘”,发明了“梯田式固沙”技术,用推土机把新月形沙丘削成阶梯状平台,每级平台边缘用草方格加固,平台间栽种梭梭。
![]()
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些举措不仅让治理成本从1万元/亩降到1800元,苗木成活率还提升到不少。
我们的核心理念不是“消灭沙漠”,而是“修复被破坏的生态边界”,沙漠本身是稳定的生态系统,我们要做的不是跟它较劲,而是把曾经被破坏的‘天然锁边’补回来。
而这道“补回来”的锁边,正是后续7.38万亩沙漠能安全种粮的基础,只有沙漠不再随意扩张,农田才不会沦为风沙中的“牺牲品”。
![]()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三重保障+“三通”破局:让沙漠种粮从蓝图走进现实
如果说技术改进解决了“怎么治沙”的问题,那资金、人力和水资源的保障,就是打通“沙漠变粮仓”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为了让二道锁边和“三通”工程落地,新疆专门投入近11亿元专项资金,还创新推出“先干后补、干好再补”的激励模式。
皮山县对沙障铺设按每米20元补助,农户铺得越整齐、固沙效果越好,拿到的补贴就越多。
和田县则对治沙林管护实行“按成活率给钱”,苗木成活率超80%才能拿满补贴,这让不少农户从“被动干活”变成“主动上心”
![]()
当地村民在铺设沙障
此外,更能调动积极性的,是“产权到人”的政策,和田地区率先将76万亩沙化土地确权到户,给农户颁发70年的不动产权证,明确“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
目前和田地区已有超5万农户拿到沙化土地产权证,治沙从“政府任务”变成了“自家生意”,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另外,水资源则是沙漠种粮的“命脉”,没水再好的土地也种不出庄稼,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研团队想出了“光伏取水+苦咸水淡化”的组合方案。
![]()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沙雅县的治沙基地,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驱动抽水设备从地下取水,抽到的苦咸水经过淡化处理,含盐量从每升3克降到0.5克以下,刚好满足农作物灌溉需求。
这套系统不仅保障了6.3万亩治沙林的用水,还让苗木成活率抵新高,每年节省电费的成本少说也有几十万。
如今“通水、通路、通电”的全面落地,更是让“西部粮仓”的蓝图彻底清晰。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区,有超2亿亩土地具备改造为良田的条件,7.38万亩沙漠开发正是这场“沙海变粮仓”的试点。
![]()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七团,曾经的流动沙丘如今变成了规整的农田,推土机先把沙丘推平,每亩地撒上2吨腐熟的牛羊粪有机肥,用旋耕机和沙土充分混合。
通电后,大型指针式喷灌设备运转起来,一边洒水一边让有机肥二次发酵,把沙土的有机质含量从0.3%提升到1.2%。
通路则让农资运输和粮食收割更顺畅,以前拉化肥要绕30公里,现在直接开到田边,成本降低不少。
![]()
塔克拉玛干沙漠
此外,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每亩改造费用仅800元,随着后续规模化开发,成本还能再降个两三成。
回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从首道“绿围脖”合龙到二道锁边推进,从“三通”工程落地到沙漠种出“吨粮田”,每一步都在改写人们对沙漠的认知。
沙漠不是“死亡之海”,而是可以与人类共生的家园,治沙不是“消灭沙漠”,而是修复生态、保障民生的长远实践。
![]()
塔克拉玛干沙漠
结语
这场发生在“死亡之海”边缘的变革,不仅守护了中国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更向世界证明,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方法,再恶劣的环境也能焕发新生。
未来,随着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更多“西部粮仓”的落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还会带来更多惊喜,而中国治沙的智慧,也将继续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二道锁边带开工
人民网 2025-09-15
![]()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