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芬迪被接走那天,王女士抱着它不肯松手,哭着念叨:“你走了,以后谁陪我出去啊?”可芬迪却挣开她的手,一溜烟跑到了训导员身边——只有在训导员跟前,它才像只真正的狗狗,能撒欢调皮,露出藏了许久的快乐。
王女士拽着牵引绳,一遍遍跟芬迪说:“你一定要回来,咱们还去逛街、爬长城!”但芬迪走的时候,从头到尾没回头。
有人说它说不定还会回来,可就算回来,那也只是它的工作而已,哪有什么“咱们”的约定?
![]()
这一幕看得人鼻子发酸。芬迪的离开,看着是简单的工作交接,可背后藏着的,是对“责任”和“尊重”的无声追问:导盲犬到底是视障人士的“眼睛”和伙伴,还是说,只是随叫随到的工具?
咱们先掰扯掰扯导盲犬这事儿。全国1700多万视障人士,在岗的导盲犬才400多只,每一只都金贵得很。
它们可不是普通宠物,是经过两年严格训练、淘汰率超高的“专业打工人”——从小就得学怎么避危险、怎么引导主人,连吠叫、玩耍这些狗狗的天性都得憋着,就为了工作时能百分百靠谱。
可芬迪跟着王女士的时候,真被当成“眼睛”疼过吗?镜头里的细节,看得人心里发堵:
• 爬泰山时,芬迪把陡峭的台阶当成了障碍,本能地用身体护着主人,结果挨了盲杖的打,还被狠狠骂了一顿;
![]()
• 下雨天爬山,王女士裹着雨衣,芬迪浑身湿透了还在坚持引路,没人心疼它冷不冷;
![]()
• 休息的时候,大家只顾着自己喝水,没人想起给芬迪也递口水。
![]()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不是个例。王女士的朋友也有只导盲犬叫卡里,可人家居然公开抱怨“卡里一工作就拉屎”,还闹着要把狗退回基地。这种把导盲犬当“工具”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没把它们当生命看,连最基本的关怀都没有。
你看芬迪回到训导员身边那股子欢实劲儿,就啥都明白了——只有在真正懂它、疼它的人面前,它才能暂时忘了“工作犬”的身份,做回一只会摇尾巴、会撒欢的普通狗狗。
可王女士的眼泪和挽留,看着就有点苍白了:需要它的时候,把它当“家人”;要分别了,连句正经的“谢谢”都没有。导盲犬是来工作的,但工作不代表就得被无视、被委屈啊!
![]()
后来大连导盲犬基地决定把芬迪接回来评估,暂停它的服务,这事儿做得特别对——既护住了芬迪的福祉,也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态度:导盲犬和使用者之间,从来都是双向选择、双向负责的,不是一方单方面“使唤”另一方。
咱也理解,视障人士想走出家门、想爬泰山,这份勇气特别值得佩服。
但要是为了博关注,就牺牲导盲犬的健康,连最基本的动物福利都不管,那这份“勇气”早就变味了。
真正的共情,不光要理解人的难处,也得看见狗狗的付出啊!
![]()
芬迪的故事,其实该是个“提醒”: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导盲犬的生存状况,推动相关法律保护它们的权益;也希望使用者能接受更系统的培训——别光学怎么“用”它们,更要学会怎么“爱”它们。
它们拼尽全力,帮我们走进光明,咱们怎么能辜负这份信任呢?真希望下次再看到导盲犬分别的场景,它们的背影里没有委屈,只有被尊重的踏实。毕竟,它们值得的从来不是眼泪,是一个真心实意的拥抱,和一句迟来的“谢谢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