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一群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上课,教授让每人做三分钟演讲,老外同学站起来张嘴就来,有理有据还带幽默,轮到咱们孩子,手心冒汗、声音发抖,话都说不利索。
别急着说“这人不行”,其实他专业成绩顶呱呱,可一开口,立马像换了个人。这事儿搁国内也一样,公司开会,领导问“谁来讲讲方案?”满屋子低头看手机。
可私下聊起来,个个头头是道。怪了,咋一到台上就卡壳?是不是咱天生内向?还是基因里写着“少说话”的特征?
![]()
其实中国人不擅长演讲,压根儿跟人种没关系。全世界人类大脑结构都差不多,语言能力、表达潜力也都旗鼓相当。要说差别,差在成长环境和文化习惯上。打小咱们就被教育“听话比说话重要”。
幼儿园老师最喜欢表扬“坐得端、听得乖”的孩子;小学课堂,举手发言次数多了,反倒有人嘀咕“爱出风头”。
![]()
反观欧美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鼓励孩子讲故事、做小报告。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练习口头表达,能清晰陈述观点、回应提问。
这种训练年复一年,到了中学阶段,公开讲话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咱们这边,直到大学甚至工作后,很多人还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准备PPT演讲。起步晚、练得少,当然容易怯场。
![]()
再说社会文化这块儿,“谦虚谨慎”四个字刻在很多中国人骨子里。长辈常念叨:“枪打出头鸟”“说得越多错得越多”。所以在集体场合,大家更愿意观察、思考,而不是抢着表达,这不是胆小,是一种社交智慧,也叫“内秀”。
但在强调个体展示的现代职场和国际交流中,这种含蓄反而成了短板。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跨文化研究指出,在东亚文化圈中,学生普遍更重视倾听与理解,而在西方课堂,表达个人观点被视为参与度的重要指标。
这就导致同样的聪明人,一个习惯把想法藏心里,另一个从小被鼓励“大声说出来”。长此以往,表达能力和心理自信差距就越拉越大。
![]()
还有个关键因素,语言训练方式不同,咱们学英语,重点在读写,考试考语法、阅读、写作,口语占比低得可怜。中考英语口语分值多数省份不到15分,高考更是长期不计入总分,近几年才逐步试点加入。
相比之下,法国初中毕业会考包含口试环节,德国文理中学毕业考也要求学生进行学术陈述。国内语文课倒是教朗读、背诵,但多是照本宣科,缺少自由表达和逻辑组织的系统训练。
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演讲课”或“公众表达课”,孩子们缺乏结构化练习的机会。等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突然要面对面试官侃侃而谈,那不得抓瞎?
![]()
但这几年情况正在变,随着国际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表达能力培养。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已引入辩论课、模拟联合国、项目汇报等教学形式。
高校里,像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都开设了沟通与表达类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一些企业招聘也越来越看重候选人的表达与应变能力,倒逼年轻人主动补上这一课。
网络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普通人通过短视频分享知识、讲述经历,无形中也在锻炼表达技巧。技术进步降低了发声门槛,让更多原本沉默的人找到了表达渠道。
![]()
还得提一句,所谓“中国人不会讲”,其实是个刻板印象。你看新闻主持人字正腔圆,外交官发言条理分明、掷地有声,企业家马云演讲风趣犀利,科学家施一公在国际论坛上英文陈词流畅有力。
这些人哪个不是中国人?他们能行,说明我们根本不缺表达的底子,缺的是普及性的训练机会和平等的表达空间。每个人都有话说,只是有些人从小就被鼓励说,有些人则被暗示“最好别说”。
![]()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性格内敛与否,也不在天赋高低,而在教育理念和社会期待的不同。过去几十年,我们更注重知识积累和服从纪律,现在社会发展快,合作、创新、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表达能力就成了刚需。
新一代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参加主持班、口才培训,学校也开始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当“敢说、会说、说得清楚”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未来的中国讲者一定会越来越多,所以别再用“咱们中国人就这样”给自己贴标签了。
表达不是天生的本事,而是后天练出来的技能。就像游泳、骑车,没人一生下来就会,但只要敢下水、肯练习,迟早能游起来,您说是不是?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