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一下子搞出来二十几个儿子。
因为朱棣心里一直放不下徐妙云,这个与朱棣共患难却没能同富贵的女子,占据了朱棣心中大部分的情感空间。
朱棣只有三个儿子,都是徐妙云所生,他希望孩子们能和睦相处,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
宽厚的大哥
朱棣与徐妙云一共生了三个孩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老大从小就随妈妈,而老二从小就随爸爸。
朱高炽小的时候就非常稳重,很像是一位学者,而且朱高炽非常喜欢读书,年纪轻轻便博览群书。
朱元璋非常推崇儒家学说,所以朱高炽也学习了儒家典籍。
![]()
学习了儒家的东西,也就意味着性格中肯定会带着仁慈宽厚,朱元璋就中意这样的孩子。
朱高炽的大伯朱标就是这样的人,因此朱元璋一直都对朱标很满意。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和几位堂兄堂弟都住在应天皇宫之中,某天早上,朱元璋让他们在破晓之时去检阅军队。
![]()
秦王世子、晋王世子以及周王世子都是早去早回,唯独朱高炽这个燕王世子,去得晚回来得比较晚。
等到朱高炽去找朱元璋交差时,朱元璋就问他:“怎么就你回来得这么晚?”
朱高炽回答道:“现在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太冷,应该让士兵们吃饱肚子再检阅,以防他们生病。”
![]()
原来,其他几位世子都是一到军营就开始检阅,士兵们饿着肚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朱高炽在去的时候想到了这件事,因此他下令让士兵们起床后先去吃饭,吃了饭之后再来检阅。
等士兵们吃完饭,太阳也差不多要升起来了,气温也没有那么冷了,朱高炽这才开始检阅。
![]()
朱元璋见朱高炽如此细心,心中不免对他产生了好感,于是朱元璋就将朱高炽留在了身边。朱元璋开始工作之前,他让朱高炽去分阅奏章,也就是把不重要的奏章和重要的奏章分成两摞。
朱元璋批阅奏章时,发现有错字的奏章被分在了“不重要”的那一摞里。
![]()
朱元璋又责问朱高炽:“你是不是没看出来这里有错字?”
朱高炽其实已经看出来了,不过他说:“顾小过不足渎天德”,意思就是这点小错还不至于劳烦您出手纠正。
朱高炽这话在无形中又抬高了朱元璋一截,朱元璋很开心,同时他也对朱高炽的机灵程度感到惊讶。
![]()
为了验证朱高炽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朱元璋随即问了朱高炽一个很“突兀”的问题:“尧和汤在位时期,都爆发了大水灾,当时的百姓是如何度过这等天灾的?”
朱高炽马上回答道:“当时的百姓靠的是圣明君主颁布的恤民政策。”
朱元璋大喜,称赞了朱高炽一番。
![]()
朱高炽小时候的表现,就决定了他未来的路,长大后的朱高炽也非常仁厚,而且在处理政事方面非常擅长,甚至比朱棣还要专业。
朱棣在外征战期间,一直是朱高炽在处理国家大事,他从来没有让朱棣失望,只会给朱棣一些惊喜。
![]()
正是因为朱高炽这出色的治国才能,朱棣才舍不得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尽管朱棣更喜欢那个跟自己比较像的朱高煦,但是朱高煦真的没有当皇帝的才能,要是让他当了太子,这天下肯定会让他给经营到破产。
因此,朱棣一直都没有想过要更换太子……
![]()
狡猾的二弟
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朱高煦其实也在应天,跟朱高炽他们一起学习。
但是朱高煦“言动皆轻佻”,朱元璋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因此很少跟朱高煦搭话。
朱高煦这性格跟朱棣一模一样,因此等他们回到北平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朱高煦很受重视,朱高炽反而被冷落了。
![]()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了,朱棣本想进京祭奠,但是朱元璋临死前有遗诏,不许任何一位皇子进京,以防生变。
朱棣虽然很想去皇宫里探查一下“敌情”,但由于这道遗诏,他还是没去成。
一年之后,朱棣又派自己的三个儿子去给南京给朱元璋烧纸。
![]()
朝中有不少官员建议朱允炆扣押他们三兄弟,并以此来要挟朱棣。
但是朱允炆与朱高炽关系很不错,他并不想与朱高炽闹翻,于是他便以“不能打草惊蛇”为由,放走了兄弟三人。
不过,群臣要对付他们的消息已经被人泄露给了他们,三兄弟大惊,赶紧逃离了京城。
![]()
朱高炽和朱高燧都是跟着车队走的,唯独朱高煦不一样。
他偷偷潜入舅舅徐辉祖的家里,偷走了徐辉祖最喜欢的一匹宝马,骑着就跑了,气得徐辉祖差点晕过去。
朱高煦在返回的路上,在一个驿站里休息,结果他吃饱喝足之后,又把这里的驿丞给杀了。
![]()
这件事办得很没道理,后来朱允炆下令征讨朱棣时,这也是他们的罪名之一。
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煦跟着朱棣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几次从敌军手中救下朱棣,救命之恩,无以为报,朱棣只能是尽量给朱高煦一些赏赐。
每次打完仗,朱高煦得到的赏赐都比别人多。
![]()
不过朱高煦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这些金银财宝,而是太子之位,或者说皇位。
在战争期间,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很简单,但是却有很多深层含义,而且还存在歧义。
![]()
朱高煦的理解可能是:“我病了,你好好努力,你大哥不堪大用,你可取而代之。”
而朱棣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我病了,你好好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很可能会早逝,到时候肯定让你来当太子。”
这么一个误会,父子二人一直就没能解开,这也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
侄子与二叔
朱高煦认为自己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拼死救回父亲,父亲为了报答自己,就该把自己立为太子,让自己当皇帝。
但是当皇帝可不是靠战功就能当上的,主要还是政治头脑,而朱高煦缺的就是这一块。
朱棣多次提醒朱高煦,让她多读书多学习,朱高煦就是不听。
![]()
朱高煦一听读书就头疼,他觉得这就是朱棣拖延时间的方法,因此他也不打算指望朱棣了。朱高煦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组织了一支只属于他的军队,甚至还训练了一批死士,一副要不给我就要硬抢的样子,令朱棣十分头疼。
朱棣想解决兄弟之间的矛盾,可惜到他去世也没成。
![]()
朱棣在出征路上去世后,他身边的大臣秘不发丧,一直到朱高炽做好准备后才昭告天下。
朱高煦本想借着老爷子去世的混乱发动战争,但是现在他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战机。
这一次虽然输了,但是朱高煦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大哥身体不好,命不久矣,所以他还有一次机会。
![]()
但是朱高炽的儿子可不一般,他是朱棣最喜欢的皇太孙朱瞻基,他比狡猾的二叔还要“狡猾”。
朱高炽去世后,朱高煦本想半路截杀朱瞻基,但朱瞻基早就料到了他会这么做。
朱高煦兴师动众地找了半天,结果朱瞻基早已经到达了北京,并且开始举行登基大典了。
![]()
朱瞻基即位后,朱高煦更是不服气,他想效仿父亲,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
但是朱瞻基没有朱允炆那么笨,朱高煦也没有朱棣那么厉害,“第二次靖难之役”以朱高煦被活捉告终。
朱瞻基本不想杀掉二叔,但朱高煦宁死不屈,甚至还想反杀,朱瞻基不得已才对二叔一家动了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