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啊,快进屋!小萱刚说想你了,还把画的‘全家福’收着呢!”9月23日傍晚,在利州区河西街道龙泉社区,留守儿童小萱(化名)的奶奶刚打开门,就看见“爱心妈妈”陈雪梅拎着彩笔和儿童读物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刚买的新鲜橘子。
![]()
放下东西,陈雪梅熟稔地接过奶奶手中的菜篮,指尖麻利地分拣青菜——自帮扶小萱以来,每月两次上门、提前10分钟到先帮家里搭把手,早已成了她和这家人心照不宣的“小默契”。小萱今年9岁,父母常年在广东务工,仅春节能返乡,日常全靠爷爷奶奶照料。此前社区网格员摸排时发现,缺少父母陪伴的小萱格外腼腆,遇到数学难题,年迈的爷爷奶奶也只能“干着急”。作为社区关工委执行主任,“爱心妈妈”陈雪梅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小萱家人,从此成了这个家庭的“编外亲人”。
从帮小萱攻克学习难题,到做孩子的“贴心伙伴”,陈雪梅无微不至的暖心帮扶,今年也有了回响——曾腼腆的小萱变得爱说爱笑,她也获评利州区2024年“优秀爱心妈妈”。
这份温暖,并非个例。“我们前期组织网格员全面摸排辖区未成年人情况,精准匹配帮扶力量,已组建起30余名由村社干部、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妈妈’队伍。”据河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妇联主席王聪介绍,街道始终以“守护儿童成长”为目标,依托街道妇联、关工委搭建“街道—村社—家庭—学校”多层级关爱体系,将“爱心妈妈”帮扶行动深度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链条,明确“每月走访、每周沟通、按需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专属“守护者”。
![]()
学业上,结合孩子学情开展个性化辅导,联动学校建立“每月沟通机制”;心理上,通过陪伴绘画、视频连线父母等方式疏导思念情绪,常态化开展心理关怀;生活上,逢开学、儿童节、冬季等节点,街道统筹资源为孩子送上文具、保暖用品,年均组织成长课堂30余场,填补亲情陪伴空白。据了解,截至目前,“爱心妈妈”已累计帮扶辖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60余名,构建起“家校社”联动闭环。
“单个‘爱心妈妈’的力量有限,我们已将关爱行动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为民办实事的系统机制,让温暖持续且更有分量。”王聪表示,街道下一步将继续优化“爱心妈妈”招募培育机制,拓展“志愿辅导员+专业心理师”帮扶队伍,同时整合辖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资源,在关爱中融入乡村振兴宣传,进一步织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长“守护网”。
(向斯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