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不少新建的小区步道、公园广场上,细心的人会发现脚下的地砖和普通水泥砖不太一样——表面带着细密的孔洞,下雨时雨水落在上面几乎不会积水,踩上去也不容易溅起水花。这些会“喝水”的地砖,就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城市建设中的透水砖。
可能有人觉得,透水砖不就是多了些孔的砖头?其实没这么简单。它的核心优势藏在“透水”的特性里。普通地砖密度大、不透水,下雨时雨水只能靠下水道排走,遇到暴雨就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引发内涝。而透水砖的孔隙率通常能达到20%以上,雨水能直接通过砖体渗透到地下,相当于给地面装了无数个“微型蓄水池”。
![]()
这种“喝水”能力,恰恰戳中了现代城市的痛点。随着城市硬化面积越来越大,“逢雨必涝”成为不少地方的难题。透水砖构建的透水路面,能让雨水快速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数据显示,优质的透水砖路面渗透率可达每小时300毫米以上,即便中到大雨也能快速消纳积水。同时,雨水下渗过程中还能过滤掉部分杂质,对改善城市水质也有一定帮助。
除了应对内涝,透水砖还有不少实用价值。夏天阳光暴晒时,普通路面吸收热量后温度飙升,容易形成“热岛效应”。而透水砖的孔隙能储存水分,水分蒸发时会带走热量,让路面温度比普通路面低3℃-5℃,走在上面更凉爽。在降噪方面,它的多孔结构还能吸收车辆行驶和人群活动产生的声音,让城市环境更安静。
![]()
不过,透水砖的应用也有讲究。它的材质和孔隙大小决定了适用场景:陶瓷透水砖强度高、耐磨,适合车流量不大的人行道和停车场;混凝土透水砖成本适中,常用于小区步道和公园;而高透水性的生态透水砖,则更适合多雨地区的绿地周边。同时,为了保证透水效果,铺设时需要搭配碎石、沙子等组成的透水基层,让雨水能顺利向下渗透,避免堵塞。
从早期的少数试点到如今的广泛应用,透水砖的普及背后是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从“快速排水”转向“自然渗透”。它没有复杂的技术原理,却用朴素的方式解决了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实际问题。随着技术的成熟,透水砖的强度、耐用性还在不断提升,未来或许会出现在更多城市角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一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