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 90% 以上的元素是氢和氦,而我们身边的金、银、铀等重元素,却来自更剧烈的宇宙事件。恒星的核心是元素合成的 “天然熔炉”,但核聚变到铁元素就会戛然而止 —— 这是为何?那些比铁更重的元素,又藏着怎样的诞生密码?
![]()
要理解恒星核聚变的 “铁元素极限”,得先看清核聚变的能量逻辑。恒星的核聚变,本质是轻元素在高温高压下聚变成重元素,并释放能量维持恒星稳定。比如氢聚变成氦、氦聚变成碳,每一步聚变都伴随能量释放。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升高,聚变所需能量逐渐增加,释放的能量却不断减少 —— 直到铁元素,达到了 “能量盈亏平衡点”。
铁的原子核结构极其稳定,要让铁原子核继续聚变,不仅无法释放能量,反而需要消耗巨大能量。恒星的核心能量来自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当聚变到铁时,能量供应突然中断,核心失去支撑会急剧坍缩,引发剧烈爆炸。这意味着,恒星自身的 “熔炉” 最多只能炼出铁,比铁更重的元素(如铜、铅、金),必须在更极端的宇宙环境中诞生。
![]()
第一种重元素合成场景,是 “超新星爆发”—— 大质量恒星(质量超过 8 倍太阳)生命末期的终极爆炸。当恒星核心坍缩时,会产生极强的冲击波,将外层物质以每秒数万公里的速度抛向宇宙。在冲击波的高温高压下,两种关键反应会合成重元素:一是 “快中子俘获”,即原子核在极短时间内捕获大量中子,快速增加质量,比如铁原子核捕获中子后,会逐步变成钴、镍,再通过放射性衰变形成铜、锌等元素;二是 “光致裂变”,高能光子将重原子核打碎,碎片再与其他粒子结合,形成新的重元素。超新星爆发释放的物质中,包含着大量比铁重的元素,这些物质会融入星际尘埃云,成为新天体的 “原料”。
第二种重要场景,是 “中子星合并”—— 宇宙中密度仅次于黑洞的天体碰撞事件。
![]()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坍缩后的残骸,直径仅 20 公里左右,却有着太阳 1.4 倍以上的质量,其表面充满自由中子。当两颗中子星相互吸引、高速碰撞时,会释放出海量中子和巨大能量,形成远超超新星的 “中子丰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原子核能持续捕获中子,快速合成铀、钚等超重金属元素,甚至是比铀更重的 “超重元素”。2017 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同时观测到大量重元素(如黄金)的光谱信号,直接证实了这一过程。
此外,“白矮星爆炸”(Ia 型超新星)也会合成部分重元素。白矮星是中小质量恒星(类似太阳)的残骸,当它通过吸积从伴星获得足够质量,达到 “钱德拉塞卡极限”(约 1.44 倍太阳质量)时,会发生剧烈爆炸。爆炸过程中,碳、氧等元素会在高温下进一步聚变,形成铁到银之间的重元素,补充宇宙中的重元素储备。
我们地球上的重元素,正是这些宇宙事件的 “遗产”。
![]()
46 亿年前,太阳系诞生于一片富含重元素的星际尘埃云,这些尘埃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最终形成地球、月球及其他行星。我们佩戴的金饰、手机里的铜芯片、核电站的铀燃料,其原子的 “前世”,可能是数十亿年前某颗超新星的爆发,或是两颗中子星的壮烈碰撞。
从恒星的 “铁元素终点”,到超新星、中子星合并的 “重元素产房”,宇宙用极端事件完成了元素合成的 “接力赛”。这些重元素不仅是宇宙演化的见证,更是生命诞生的基础 —— 比如碳、氧是构成生命的核心元素,而铁是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关键。理解重元素的起源,不仅能揭开宇宙物质循环的奥秘,更能让我们看清:人类与漫天星辰,本就有着相同的 “物质基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