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在深圳开幕,会上《痛风抗炎症治疗指南(2025版)》正式发布。该指南由中华预防医学会风湿病预防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邹和建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岩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深圳华南医院黄慈波教授共同牵头,集结了包括风湿免疫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运动医学科、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及痛风患者代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GRADE 中国中心提供方法学与证据支持,经过两轮德尔菲共识投票,12次专家讨论(3次全体专家讨论+9次撰写组与证据组讨论),最终形成了这部国内外首次聚焦痛风抗炎症治疗的专项指南。
![]()
海峡两岸风湿领域权威专家
共同见证指南发布
![]()
此次指南发布会上,邹和建教授对新指南制定的过程及指南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南从最初收集到的187个临床问题中,最终确立了11个临床特别关注的问题,生成了29条推荐意见,对痛风患者的全病程炎症管理提出了分层、精准的抗炎推荐意见,首次提出了“痛风石患者中、长期抗炎症治疗”的理念,并对传统药物及新型生物制剂白介素-1(IL-1)抑制剂进行了系统的循证医学评价及相关推荐。新指南的推出将为临床医师提供清晰、规范的痛风抗炎治疗路径,推动我国痛风抗炎症治疗从 “经验化” 向 “精准化” 迈进。
发布仪式上指南指导委员会邹和建教授、黄慈波教授及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GRADE 中国中心主任陈耀龙教授,海峡两岸风湿病领域权威专家——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梦涛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台湾振兴医学中心林孝义教授、高雄医学大学蔡文展教授、中山医学大学魏正宗教授,及指南撰写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小霞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段利华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晓飞教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磊教授一起上台见证了这部全新的指南发布。
![]()
会后记者专访了邹和建教授、黄慈波教授、林孝义教授、陈耀龙教授,对指南制定的初衷以及指南亮点进行权威解读。
权威解读-专家观点精粹
邹和建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精准分层、规范抗炎,
“双达标”引领治疗新方向
邹教授强调,该指南是我国乃至国际首部专注于痛风抗炎症治疗的指南,秉持“以循证为基础精准分层抗炎管理”的理念,具有四大里程碑意义:一是首次系统推荐秋水仙碱和IL-1抑制剂;二是首次提出“痛风石中-长期抗炎治疗”理念;三是对传统抗炎药进行再评价再定位;四是推动痛风治疗从“降尿酸为主”转向 “抗炎和降尿酸并重”的格局,旨在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减少关节及脏器损害。邹教授充分肯定了IL-1抑制剂的临床价值:不仅抗炎效果良好,同时能减少关节损伤及心血管不良事件。邹教授表示当前痛风抗炎症治疗存在 “不彻底、不完整、不规范” 的痛点,需通过指南推广和医生培训不断提升治疗水平,改变治疗观念,让临床医生及患者重视痛风“双达标”的理念,实现尿酸控制与炎症管理并重。
黄慈波 教授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聚焦临床痛点破局,
新药物点亮抗炎新路径
黄慈波教授指出,新指南是我国首部专注于痛风抗炎治疗的指南,旨在解决当前临床中抗炎治疗不规范、药物副作用大以及特殊人群用药困难等核心痛点,突破以往指南共识以降尿酸为主的框架,首次将抗炎症治疗作为独立核心的内容,强调基于IL-1等关键炎症因子机制进行精准治疗,首次重点引入IL-1抑制剂。这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持久,患者依从性更优(6个月治疗一次),能规避传统药物副作用,尤其适合痛风发作严重,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或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也契合现代忙碌人群的就医需求。他表示,指南将通过多渠道推广至基层,未来 3-5 年有望显著提升痛风抗炎诊疗的规范性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及全身性并发症的风险。
林孝义 教授
振兴医学中心
抗炎升级覆盖全周期,
精准管理保护特殊人群
林教授强调,相较于海峡两岸之前发表的指南和共识,新指南最突破的地方是将抗炎治疗从“降尿酸附属环节”,升级为涵盖 “急性发作 - 长期预防”的 全周期管理体系,用11个核心问题构建完整框架。指南优先纳入中国人群的高质量研究,增强推荐意见的适用性;针对合并心、肾、消化道疾病等共病患者提出分层精准的治疗建议,指南特别强调对特殊人群(如痛风石、多重合并症及透析患者等)的个体化管理,引入“器官保护导向”的用药逻辑,显著提升用药安全性。此外,指南明确推荐IL-1抑制剂(如伏欣奇拜单抗)用于传统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尤其为痛风石及共病患者提供了有效新选择。
陈耀龙 教授
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
循证筛选护航指南科学性,
精准分级指导临床实践
作为循证医学专家,陈耀龙教授用 “粮仓选米” 比喻证据筛选的必要性,强调指南采用 WHO 与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系统评价及 GRADE 分级法,从2万余篇文献中筛选出130余篇高质量文献,尤其注重纳入中国人群数据,以增强推荐的适用性和精准性,特别是 CKD、CVD 等特殊群体。面对传统药物与新型生物制剂缺乏“头对头”比较等挑战,指南在创新与严谨之间通过方法学的加持,取得了平衡,如在提出“双达标”等新理念的同时,对暂缺高质量证据的创新方向,采用 "弱推荐 + 研究建议" 的标注方式(如2B),并建议进一步研究。此外,陈教授还通俗解读了 GRADE 分级:1/2 代表推荐强度(强 / 弱),A-D 代表证据级别(高 / 中 / 低 / 极低),简单说,1B 级是 "疗效确定又安全,绝大多数患者都适用的标准方案",2C 级是 "虽然有证据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灵活调整的个体化方案,帮助医生和患者快速理解推荐意见的可靠程度。
指南要点
29条专业推荐意见
精准控炎 开启抗炎症治疗
《痛风抗炎症治疗指南(2025 版)》针对痛风抗炎症治疗核心问题,梳理 11 个临床关键问题及 29 条推荐意见,全面覆盖痛风急性发作期、间歇期、痛风石及合并常见共病(CKD、CVD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抗炎症治疗策略,为多专科医务人员提供临床指导。
指南建议:痛风抗炎症治疗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急性发作期应尽早规范干预以控制症状,痛风石患者需长疗程抗炎减少损伤,合并常见共病者需个体化用药;起始降尿酸治疗时,需同步开展抗炎预防,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表现及合并症,指南有不同的建议:
01
急性发作期基础用药
急性发作期指南的推荐内容包含尽早启动秋水仙碱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的选择,激素使用的建议,以及对传统抗炎症药物不耐受、存在禁忌证或治疗无效的患者推荐新型生物制剂,如IL-1抑制剂等。
02
难治 / 严重发作处理
对于发作严重的患者,如VAS 评分≥7 分、涉及≥2 个大关节、多关节炎或既往单药疗效差的人群,建议联合用药,除传统药物的联合方案外,指南还有针对生物制剂的联合用药的推荐意见。
03
痛风石患者治疗
痛风石患者发作症状更重,易出现关节及脏器损伤,既往指南共识并未提及这类人群需要中长期抗炎治疗,此次新指南对这类人群的抗炎症治疗做出了更精细化的推荐,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04
合并基础病用药
痛风患者共病较多,常见的包括心血管病、慢性肾病及消化道疾病等,此次指南也第一次细分合并症人群,针对不同合并症的患者,给予了分层的用药建议及需要监测的不良事件等,使合并症人群的用药安全性大幅提升。
05
降尿酸初期抗炎预防
对于降尿酸初期的患者,区别于以往指南的推荐,新指南对这部分患者的抗炎治疗推荐,扩大了药物可选择的范围,以及用药的优先顺序等推荐。
指南通过多学科协作,兼顾疗效与安全性,为不同临床场景的痛风抗炎症治疗提供清晰路径,助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及长期预后。从填补全球痛风抗炎症专项指南的空白,到推动治疗理念从降尿酸为主转向抗炎与降尿酸并重,《痛风抗炎症治疗指南(2025 版)》的发布,不仅是海峡两岸多学科专家智慧的结晶,更标志着我国痛风诊疗正式迈入“精准分层抗炎、双达标管理” 的新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凝聚循证力量与人文关怀的指南,将成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指南针、痛风患者的健康守护神,最终帮助千万患者远离关节疼痛与脏器损伤,拥抱更高质量的生活,为我国风湿免疫病诊疗事业的规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最新前沿信息交流之目的,仅供医疗卫生行业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文中所有观点不代表梅斯医学立场,亦不代表梅斯医学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