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在伦敦某超市的肉类区,猪肋排、牛排被整齐码放在冷柜最显眼的位置,
而猪心、牛肝等内脏则被塞进角落的密封盒里,价格仅为肉类的三分之一,鲜少有人问津。
内脏不受待见的场景在欧洲各国十分常见,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文化习惯或卫生顾虑。
但翻开韩国高丽王朝的历史记载,会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高丽王朝早期的饮食状况恰好成了映照这段历史的镜子。
![]()
1123年深秋,北宋使者徐兢率领使团抵达高丽开城。
作为宋徽宗派往高丽的国使,他此行的目的是巩固两国邦交,却意外记录下了高丽饮食的尴尬一面。
在后来成书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徐兢详细描述了高丽国宴上的杀猪场景:
缚猪四足,投之火中燎毛,毛尽以水沃之,未绝则以杖击毙,剖腹时肠肚破裂,秽物四溢,煮之汤臭不可闻。
徐兢起初以为高丽人不擅处理内脏是因为信佛不杀生。
高丽王室确实推崇佛教,曾颁布禁屠令,规定普通百姓不得随意宰杀牲畜,但深入观察后他发现真正的原因是粮食不足。
![]()
![]()
高丽王朝统治的朝鲜半岛山地占比超70%,可耕地面积稀少,加上农具主要使用木犁难以深耕,粮食产量极低。
据记载,12世纪高丽小麦亩产仅50斤左右,还不足北宋同期的一半。
粮食不够自然养不起牲畜,当时高丽的猪、羊多为王室和贵族专属,普通百姓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外国使节时才会临时饲养几头。
牲畜数量少,宰杀经验就匮乏,处理内脏这种需要技巧的活更是没人熟练。
徐兢在书中提到,他曾见过高丽官员试图清理猪肠,结果因不知如何去除黏液,只能用盐水反复浸泡。
最终还是带着腥臭味下锅,食之令人作呕。
![]()
这种因粮食短缺导致牲畜稀少而不会处理内脏的情况在高丽王朝持续了数百年。
直到蒙古入侵后,高丽受游牧民族影响,畜牧业才逐渐发展。
处理内脏的技巧也从蒙古人那里学来,比如用碱水去除内脏黏液、用香料掩盖腥味。
但早期的内脏困境却成了理解农业与饮食关系的关键案例。
当粮食不足以支撑畜牧业发展时,人们连熟练处理内脏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形成吃内脏的习惯了。
高丽王朝的困境在欧洲中世纪同样上演,且情况更为严重。
![]()
古罗马时期欧洲主要使用 浅犁,这种犁只能划破地表土层无法深耕,遇到黏重土壤就难以推进。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战乱,农技更是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直到10世纪左右,重犁才从东欧传入西欧,但这种犁笨重异常,需要4-6头牛牵引,还得2-3人配合操作。
每前进几分钟就要停下来清理犁铧上的泥土和杂草,效率极低。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效率一直拖慢粮食生产的节奏。
史料显示12世纪时欧洲小麦亩产仅约70斤,这样的产量刚够农民勉强维持基本生计,根本没有多余存粮。
![]()
![]()
反观同期的中国小麦亩产足足能达到150斤,种收比更是提升到1:10,不仅能满足日常需求还能有不少粮食盈余,两者的农业产出差距一目了然。
粮食短缺直接限制了畜牧业发展,中世纪欧洲实行封建庄园制,土地归领主所有,
农民作为农奴每年要将一半以上的收成上缴,自己剩下的粮食仅够糊口,根本没有余粮喂养牲畜。
当时的牛、马主要用于耕地和运输,猪、羊则多由领主饲养,普通农民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次肉更别说内脏了。
和高丽人一样,中世纪欧洲的屠宰工作多由铁匠或铁匠兼任,这些人缺乏专业技巧。
当时屠宰猪时常因划破膀胱导致尿液渗入内脏只能丢弃,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内脏不洁、不宜食用的印象,即便后来粮食有所盈余也没人愿意尝试。
![]()
![]()
18 世纪欧洲迎来了农业革命,从中国引进的曲辕犁经过改良后,在英国、法国等地推广。
加上作物轮作制的普及,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英国小麦亩产提高到200斤,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粮食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粮食充足后欧洲的畜牧业迅速发展,猪肉、牛肉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
按常理说,此时欧洲人应该有机会重拾内脏,但事实恰恰相反,内脏不仅没成为主流食物,反而被进一步边缘化。
原因有两点:一是殖民红利带来的肉类过剩,二是饮食文化的固化。
中世纪形成的内脏不洁观念已通过家庭传承、宗教说教等方式深深植入欧洲人的认知中。
![]()
这种习惯固化的影响延续至今,但这只是小众奢侈品而非大众饮食,且鹅肝的处理方式经过了数百年改良早已脱离了中世纪的原始状态。
在中国,内脏之所以成为美味恰恰是因为农业发达、粮食充足,畜牧业长期稳定发展,人们有足够的机会摸索处理内脏的技巧。
反观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困境,让人们既没机会大量接触牲畜,也没能力熟练处理内脏,只能将其归为不洁之物。
而当农业终于发展起来时殖民带来的肉类过剩和早已固化的饮食观念,又让内脏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这种因生存条件限制形成的习惯,最终演变为文化传统的过程,在人类饮食史上十分常见。
高丽王朝的历史记载,不仅帮我们解开了欧洲为何拒绝内脏的谜团,更提醒我们:
![]()
看待不同文化的饮食差异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习惯或偏好,要深入历史深处,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参考资料:
[宋]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高丽史・食货志》,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1957 年版
[法]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中卷・欧洲中世纪部分),中信出版社 2017 年版
《欧洲经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英] 威廉・哈里森:《英格兰描述》(1577 年),转引自《欧洲饮食史》
韩国历史学会:《高丽王朝农业发展研究》,首尔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北宋粮食生产与饮食文化》,《中国农史》2005 年第 3 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