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安澜,民之所盼。面对复杂多变的防汛形势,利津河务局宫家管理段锚定工程强基、技术赋能、青年成长三大关键,在防汛一线筑起坚实屏障,用行动守护母亲河岁岁安澜。
工程焕新:“老将披甲”固防线
“段长,咱丁家控导1#-7#坝改建加固工程正常运行一个月了,完全经受住了水流冲刷的考验!”
![]()
“别松懈,这两天水头马上到咱们辖区河道了,继续加强观测巡查。”利津河务局宫家管理段段长黄林健叮嘱道,“近期水位变化明显,要实时记录数据,工程刚完成改建,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整体防洪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
丁家控导工程始建于1958年4月,是黄河进入东营的第一处工程,建成时间长,原有防洪强度较低。近年来,该工程溜势有明显的左移上提趋势,靠水靠溜坝号明显增多,坍塌加剧。经过“焕新升级”后,这座“老工程”披上“新铠甲”:工程面貌改善,工程防洪短板补齐,工程抗洪能力全面提高,也为后续水情监测与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宫家管理段始终把工程建设作为防汛的“硬支撑”,对辖内4处险控工程共计107个坝头逐一排查,对险工险段加密巡查频次,以“绣花”功夫夯实工程基础,让每一段堤防、每一座坝垛都成为抵御洪水的“铜墙铁壁”。
科技赋能:“智慧手段”护安澜
今年汛期,每天上午9点,无人机就会从宫家管理段的小院里准时起飞,沿着设定好的航线进行巡查,并将河势变化、坝体情况实时上传到平台,并对异常情况即刻预警。
![]()
在宫家管理段,“智慧防汛”已从理念变为实践,无人机机场按预设航线巡航,替代人工完成大范围河势查看,大大减轻了职工徒步巡查的辛苦;14处视频监控摄像头覆盖所有重点工程,24小时实时监测,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坝体隐患、偎水等问题,极大地提升巡查效率,弥补了人工巡查的短板。现在,段上职工在值班室即可通过大屏实时查看高清画面,并可远程操控摄像头角度,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以前排查害堤动物洞穴,填完又会反复出现,现在有了咱自个儿发明的这害堤动物防治装置,往重点坝头一插,再也不用天天盯着补洞了!”老职工尹世队指着坝面上的设备感慨。从害堤动物防治装置根除隐患,到新型挖掘机网格斗实现土石筛分“一步到位”,宫家管理段用一项项职工自主研发、不断完善的“金点子”和“小发明”,让防汛工作从“靠经验”向“靠科技”转变,既节约了人力成本,更提升了防汛精准度。
青春接力:“新兵成长”在一线
“龙哥,这根石探摸怎么判断是否有走失啊?”刚入职半年的新职工小代,跟着老职工王海龙蹲在坝头,手里拿着记录本认真提问。
![]()
“你看,探杆下去要是感觉阻力均匀,说明根石扎实;要是突然变松,就得标记位置重点排查。”王海龙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在宫家管理段,这样的“一线教学”每天都在发生。
针对近两年入职的新职工,该段推行“干中学、学中干”培养模式。汛期巡查时,老职工带着新职工认坝号、学测量,从“出水高度怎么算”到“险情如何处置”,把业务知识融入实际操作;遇到工程养护维修,让新职工参与数据记录、物资清点,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以前对着看不懂专业名词,现在跟着老同事们跑现场,不仅摸清了每座坝的情况,连抢险流程都记熟了!”入职一年多的杨庆强说。如今,8名40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已成为防汛一线的“生力军”,在守护黄河安澜的征程中快速成长。
![]()
从工程强基到科技赋能,从青年接力到全员坚守,宫家管理段用责任与担当,在黄河岸边书写着“防汛有我,有我必胜”的答卷。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为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崔建 王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