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累,但好像有个声音总是在批评自己:“你不够努力,现在做得这么差还想休息?”
于是,总是莫名焦虑,不敢停下来。害怕一旦停下,就会被世界抛弃。可事实上,真的好累,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很多人活得并不轻松,因为每天都在和脑海里的那个声音较劲。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 明明只是一点小失误,却在心里狠狠骂自己。
- 想开口表达需要,却在最后一秒忍住,怕“太麻烦别人”。
- 看上去很坚强,但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审判自己:“不够好、不值得”。
这种声音,并不是真的理性提醒,而是一种深层的自我攻击。
![]()
演示案例分享小A是一位30岁的女性,在别人眼里她独立、优秀。但她常常说:“我不敢真正去需要别人,因为我觉得自己没资格。”
即使在咨询中,她也总是保持理性,好像在说:“这些解释没用,谁都帮不了我,我是无药可救的。”
她的表面很冷静,内心却空洞,常在关系或工作里感到过度自责、麻木。
Klein的观点克莱因把这种状态称为心灵的自我攻击:
- 当一个人承受不了焦虑时,会“切掉”自己能感受的部分。
- 表面冷漠,实际上是把“需要”整块功能都关掉了。
- 人因此变得麻木,好像少了一部分自己。
Freud认为,我们心里有个“超我”,像父母的声音,监督和约束我们。但Klein发现,这个“内在的声音”其实出现得更早。
在婴儿时期:
- 当照料者温暖回应时,婴儿会感到安全,形成“好的形象”。
- 当照料者冷漠、拒绝或缺席时,婴儿会产生恐惧,把这些感受内化为“冰冷的母亲形象”。
这种被吸收到心里的“冷漠形象”,后来就变成了一个严厉的内在声音:它监督你、威胁你,不断告诉你“不要需要”“不要表现情绪”。
![]()
生活中的表现
- 总是先怪自己,而不是分析事情本身。
- 明明渴望亲密关系,却嘴上说“我没事,我不需要”。
- 在压力大时,甚至觉得自己“空了”,好像人格里缺了一块。
这并不是你真的冷漠,而是一种早期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其承受被拒绝的恐惧,不如干脆切掉“需要”的部分。
所以,真正压垮我们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内心那个过于严厉的声音。
心理咨询能带来什么?
心理咨询,并不是要立刻消灭这个声音,而是:
- 帮你逐渐分清楚,哪些是你真实的需要,哪些只是内在攻击。
- 在安全的关系里,让你重新体验“被回应”的可能。
- 慢慢恢复感受、需要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如果你也常常听见那个“否定的声音”,想要区分哪些是真实的自己,哪些只是内心的攻击者,或许心理咨询可以帮到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