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汉逆袭,西安合肥后退:国家文件透露玄机
城市竞争新规则:国家用两个词重划科创地图
西安合肥科创定位调整背后:国家重新划定城市创新赛道
中央文件敲定城市新格局!这三城赢了,两城意外沉默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表述与今年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文件中对城市科创定位的调整形成呼应,标志着国家层面正在对城市的科技创新角色进行系统性重构。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分为四个层级。最高层级是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是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合肥、西安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三层级为成都、重庆、武汉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他城市如苏州、杭州等则属于区域级科技创新中心。
而今年5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首次提出“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表述将原有的四级架构简化为两级,成都、重庆、武汉的排序明确置于西安之前,合肥未在直接名单中出现,引发广泛关注。
![]()
城市科创定位的调整并非简单名次变动,而是国家基于实际创新效能作出的重要判断。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要通过研发投入、专利产出、成果转化等硬指标来体现。从2023年主要城市的研发经费投入看,北京、深圳、上海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苏州、成都、武汉紧随其后,而西安位列第11,合肥第15,与成渝、武汉已有一定差距。
发明专利数量同样呈现类似格局。北京、深圳、上海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前三,杭州、广州、南京、武汉、成都均进入前十。合肥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8万件,不足苏州(13万件)的一半。尽管合肥在聚变能源、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有重要布局,但整体创新生态和成果转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反观成都、重庆、武汉,近年来创新动能显著增强。成都依托电子科技大学、西部科学城等平台,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武汉作为科教重镇,光电子、航天领域技术转化率持续提高;重庆则围绕制造业升级和西部枢纽定位,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赛道。这三座城市凭借创新实绩,在此轮调整中排序上升。
![]()
科创定位不仅关乎城市声誉,更直接影响政策红利、资源分配与人才吸引。更高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在科技金融政策试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正如“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能跃居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正是得益于其强大的产学研协同能力和风险资本支持。
此次调整也反映出国家引导城市科技创新从“重名号”向“重实效”转变的明确导向。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更加注重创新生态的整体性,包括基础研究能力、中试转化条件、产业应用场景及金融支持体系。单纯追求单项指标或依靠历史光环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
对于西安、合肥等城市而言,定位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西安仍保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可进一步发挥高校院所密集的优势,提高专利产业化效率;合肥虽未在直接名单中列出,但作为长三角重要节点,仍可通过深化与上海、杭州协同,找准自身特色赛道。
中央文件强调“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意味着城市需告别同质化竞争,真正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创新体系。国家的目标不是否定任何城市的努力,而是通过更清晰的定位引导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差异化、互补性的创新格局。
新一轮城市科创竞赛已拉开帷幕,唯实干者能脱颖而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