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简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简阳市镇金镇的共同努力下,烈士遗属陈瑞田及儿子、儿媳和3个孙女一行6人,在理塘烈士陵园确认了其父亲——陈清洲烈士的安葬地,一场跨越69年的寻亲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1950-1960年,解放军成都军区派部队前往理塘县执行任务,陈清洲(原四川简阳县镇金乡人)便是其中一员。1956年,在理塘县的风雨中,陈清洲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他守护的土地上。69年岁月流转,高原的风未曾吹散他的忠魂,而深埋在其家人心底的思念,也在时光里愈发厚重。
陈清洲烈士牺牲时,儿子陈瑞田尚年幼,“父亲”二字对如今74岁的陈大爷而言,是母亲口中零碎的讲述,也成为了一份从未褪色的、想在父亲坟前敬一炷香的执念。“年纪大了,就怕没机会了。”今年,陈大爷怀着忐忑与期盼,走进了镇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说出了这个藏了一辈子的心愿。
镇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当即行动查询烈士信息。记录显示陈清洲烈士在理县执行任务中牺牲,但并未记录其安葬地。镇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迅速与简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简阳市退役军人局循着历史档案、烈士名录仔细核查,逐页翻阅史料,经过数日细致核实比对,终于在理塘烈士陵园的烈士安葬名录中,找到了“陈清州”的名字。因有一字之差,简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理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核对,最终确认安葬在理塘烈士陵园的“陈清州”烈士与简阳记录的“陈清洲”烈士为同一人。
消息确认后,简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镇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立即前往陈大爷家中,将这个消息告知他,并将墓碑照片拿给陈大爷看,知道消息后,陈大爷彻夜难眠。7月11日,他带着儿子、儿媳和3个孙女一行6人,踏上了前往理塘的路。从镇金到理塘,山路蜿蜒,74岁的陈大爷虽年事已高,却全程精神矍铄。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到陌生,他的目光里,有期待,有紧张,更有一份跨越时空的亲近。
7月14日,经过4天的奔波跋涉,陈大爷一行终于抵达理塘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间,烈士墓碑整齐排列,陈清洲烈士的墓碑静静矗立在其中。当看到“陈清州”三个字的那一刻,陈大爷停下脚步,久久凝视,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老汉儿 ,我来看您了。”他跪在父亲墓碑前,颤抖着从孙子手中接过香,缓缓点燃,郑重地插在墓碑前的香炉里。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石碑,指尖划过那些镌刻的字迹,低声诉说着这些年家里的变化,诉说着子孙们的生活。“您放心,家里都好,我们没给您丢脸。”
跪在一旁的孙子们默默注视着爷爷,也注视着这位素未谋面的曾祖父。他们或许不懂69年的等待有多长,但从爷爷的哽咽里,从墓碑的庄严里,他们读懂了“烈士”二字的分量——那是用生命换来的安宁,是后代永远不能忘却的担当。
这场跨越69年的祭奠,不仅是一位儿子对父亲的告慰,更是一场关于思念与传承的接力。从镇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热忱对接,到简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细致核查,再到理塘县当地的周到指引,这是各级退役军人工作部门用行动诠释着“让烈士安息、让家属安心”的承诺。他们深知,每一位烈士背后,都有一个牵挂的家庭;每一次对家属的关怀,都是对烈士精神的最好礼赞。
如今,陈清洲烈士的故事仍在流传,他的精神正通过一代代人的铭记与传承,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而这场迟到69年的祭奠,也在提醒我们:英雄从不会被遗忘,他们的牺牲值得永远缅怀,他们的家人值得用心呵护——这,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回答,也是民族精神永续的根基。
来源:简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