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它是 “突然找上门” 的,但其实不少时候,它和咱们天天做的一些小事有关。最近有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出现并非没有原因,尤其和 3 种常见行为关系密切,这些行为可能你每天都在做,只是没意识到风险。
![]()
这 3 种日常行为,可能在悄悄增加糖尿病风险
不是所有 “伤糖” 的行为都很显眼,反而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才是关键诱因:
长期把甜饮料当水喝:很多人不爱喝白开水,总喜欢用奶茶、可乐、瓶装果汁代替。这些饮品含糖量颇高,以全糖奶茶为例,一杯所含的糖量,极有可能超出人体一天正常代谢的负荷。过量摄入糖分,无疑会给健康埋下隐患。长期喝下去,身体里管降糖的 “小工人”(胰岛素)会慢慢变懒,不管用了,血糖就容易失控。
一天久坐超 8 小时,很少动:现在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很多人都是坐着 —— 上班坐办公桌前,下班窝沙发追剧,一天下来走不了几百步。若身体静止不动,血液中的糖分便无法借由运动“消耗殆尽”。这恰似管道内的水堵塞不通,长此以往,血糖极易攀升。
吃饭 “饥一顿饱一顿”,还爱重油重盐:有时候忙起来忘了吃饭,饿到极致就猛吃一顿;或者聚餐时忍不住多吃几口,还偏爱油炸、红烧这类重油重盐的菜。这样会让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器官)“累坏了”—— 饿的时候它 “没事干”,饱的时候又要超负荷工作,时间久了就容易出问题,没法正常控制血糖。
![]()
不胖的人,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许多人持有 “唯有胖子才会罹患糖尿病” 这一观点,然而,这实则是一个认知误区。并非只有肥胖人群才会被糖尿病侵袭,我们不应有如此片面的认知。不少不胖的人,也可能被糖尿病盯上,关键还是和上面说的 3 种行为有关:
比如有些上班族,体重正常,但每天下午都要喝一杯全糖奶茶,晚上下班就坐着刷手机,很少运动。虽然他们看起来不胖,但长期喝甜饮料 + 久坐,身体里的 “糖代谢” 已经出了问题,胰岛素慢慢不管用,照样可能得糖尿病。
还有些人吃饭不规律,经常饿到胃痛再暴饮暴食,就算体重没超标,胰腺也会因为长期 “忽闲忽忙” 受损,进而影响血糖控制。所以别以为 “不胖就安全”,只要有这些高危行为,都要多注意。
![]()
不用 “大改生活”,小调整就能减少风险
不用觉得要彻底改变生活才有用,其实一些轻松的小调整,就能帮咱们降低风险,关键是 “坚持做”:
把甜饮料换成 “轻甜水”:不想喝白开水的话,可以试试气泡水加几片柠檬,或者用少量纯牛奶冲淡茶水,既有点味道,又没那么多糖。起初,人们或许会对改变感到不适,但随着时间推移,自会逐渐适应。就如每日一杯奶茶的习惯,可先减至每周两次,而后循序渐进,逐步减少饮用量。
久坐时 “插空动一动”:不用特意去运动,上班时每坐 1 小时,站起来走 5 分钟 —— 去接杯水、绕办公室走一圈都可以;晚上看电视时,广告时间站起来伸伸胳膊、扭扭腰,积少成多,就能减少久坐的影响。
吃饭 “定时定量”,不用刻意节食:可以在手机上设个提醒,到点就吃饭,哪怕忙,也先吃点面包、水果垫垫,别饿到极致;用餐之际,宜细嚼慢咽。当至“未觉饥馁,尚可再啖两口”之境,便适可而止,切莫饮食过量,致腹撑之苦。
![]()
实际上,预防糖尿病无需付诸 “特殊努力”。其关键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妥善调整,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不用追求 “一下子改到位”,每天进步一点点,身体就能慢慢适应,血糖也会更稳定。毕竟健康不是 “冲刺跑”,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慢跑” 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