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着中国人的模样,一张口却是“卡蹦卡”、“萨瓦迪卡”,这些华人似乎已经完全被泰国人同化了!
我国大约有5000万人去往海外,散居190多国,其中东南亚便集中超3800万,他们大多还说着中国的语言,传着中国的文化。
但是在泰国却有着不同的一番景象,根本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土著。
同样是海外华人,为何唯独泰国这980万能实现全同化?
泰国的 “例外”
![]()
伦敦唐人街
去国外旅游时,大家总爱找唐人街,伦敦的唐人街飘着叉烧香,纽约的唐人街满是中文招牌。
哪怕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聚居区里也能听到熟悉的闽南话、粤语,过年时贴春联、发红包的热闹劲儿,和国内没差多少。
这其实是海外华人的常态,全世界算下来,华人超5000万,散在190多个国家,光东南亚就聚了3800多万。
![]()
纽约唐人街
不管走多远,大家总爱凑在一起,守着自己的文化习惯,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可偏偏在泰国,这事反过来了。
泰国的华人不算少,纯华人就有980万,要是把带华人血统的混血算上,得超2600万,差不多占泰国总人口的四成。
但去泰国逛一圈会发现,很难找出“纯粹的华人圈子”。
![]()
泰国唐人街
街边卖芒果糯米饭的阿姨,可能爷爷是广东人,但是一口流利泰语,过节还跟着邻居一起拜四面佛。
公司里的泰国同事,说不定祖籍福建,但他聊起泰国足球比聊中国习俗还起劲,连名字都是泰文的,不问根本不知道他有华人血统。
同样是离乡的华人,为啥别的地方能守住自己的“根”,泰国这980万华人却能跟当地人彻底融到一起,连外人都看不出差别?
![]()
身份平等,打破 “内外之别”
这事得从泰国没把华人当成“外人”说起。
别的地方可能会把“本地人”和“移民”分得很清,比如有些国家规定,外来移民要满足一堆条件才能拿公民身份,找工作、上学还可能受限制。
就比如美国的移民签证就很难,要不靠亲属关系,要不得是高精尖人士,要不就得在美国最少投资80万美元等方式去拿到移民资格。
![]()
但泰国不一样,只要是在泰国出生的孩子,不管爸妈是不是泰人,一落地就是泰国公民,没什么“原住民”和“移民”的区别。
泰国一个华人朋友阿明表示,他爷爷当年从潮汕坐船到泰国,没几年就拿到了公民身份,跟本地泰国人一样,能买地、能开店,孩子上学也不用额外交钱。
他的爷爷常说,在泰国不用“求着”别人认可,因为在法律上大家都一样。
![]()
这种平等不是嘴上说的,比如找工作时,老板不会问你是不是华人,只看你能不能干活。
考公务员也没限制,只要懂泰文、符合条件就能上。
不像有些地方,华人哪怕住了几代,也总觉得“差一口气”,自然会抱团找安全感。
比如先进的欧洲,部分华工后代受历史政策限制,在教育、行业晋升上有瓶颈。
文化融入、通婚正常
![]()
除了身份平等,语言和名字也是把华人“拉进来”的关键。
在泰国,不管你是华人还是本地人,从小就得学泰文,学校里的课本是泰文的,老师讲课用泰文,连街上的路牌、超市的标签都是泰文。
你要是不会泰文,别说上学、找工作,连去菜市场买个菜都费劲。
![]()
而且想在泰国办点正事,比如拿护照、申请政府奖学金,甚至开银行账户,都得用泰文名字。
阿明说他爸爸原本叫“陈志强”,到泰国后取了个泰文名叫“颂猜”,现在家里除了爷爷还会提“陈志强”,其他人都只叫他“颂猜”。
时间长了,名字变了,日常沟通的语言也变了,华人家里的孩子从小听泰文、说泰文,慢慢就跟本地孩子没了差别。
![]()
反观其他地方,在马来西亚,华人学校能用中文教学,街上也有中文标识,哪怕不会当地语言,华人也能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自然不用“融进去”。
更重要的是,泰国华人跟本地人早就“混”成一家人了,通婚太普遍了。
在泰国,你很少能找到“纯华人家庭”,大多是爷爷是华人、奶奶是泰国人,或者爸爸是泰国人、妈妈是华人。
![]()
阿明的奶奶就是泰国人,家里过节时,既会煮潮汕的猪肉丸,也会做泰国的冬阴功汤。
爷爷会教他写汉字,奶奶会带他去寺庙拜神,两种文化早就在家里融在了一起。
这种通婚不是小范围的,连泰国的大人物都不例外。
![]()
英拉
过去一百年,泰国出了39任总理,其中超85%都有华人血统,比如大家熟悉的他信、英拉兄妹,他们的爷爷就是从广东梅州去的泰国。
这些有华人血统的领导人,既懂华人的想法,也了解泰国人的需求,无形中也让两个群体走得更近。
反观有些国家,华人更愿意在自己的圈子里找对象,一代代下来,族群的界限自然就明显了。
![]()
等到了年轻一代,“我是华人”的想法早就淡了。
阿明这代人,从小跟泰国同学一起长大,一起踢足球、一起追星,聊的都是泰国的电视剧、综艺,没人会特意强调“我是华人”。
他说道,知道自己的爷爷来自中国,但他生在泰国、长在泰国,觉得自己就是泰国人。
双向奔赴,共同影响
![]()
而且泰国的华人也不“扎堆”,在别的地方华人喜欢聚在唐人街,形成“华人区”。
但泰国的唐人街更像个旅游景点,卖卖中国小吃、纪念品,平时华人都散住在各个小区里,跟泰国邻居一起买菜、聊天、互相帮忙。
华人联谊会也不像别的地方那样搞“文化传承”,更多是帮困难的华人家庭捐点钱,或者组织大家一起吃个饭、联络感情,没把“华人”和“泰国人”分开。
当然,这种融合不是单向的华人也在悄悄影响泰国,泰国人也愿意接受。
![]()
比如泰国人爱吃的粿条、海南鸡饭,其实都是华人带过去的,现在成了泰国的“国民美食”。
泰国的节日里,除了泼水节、守夏节,春节也慢慢被接受,很多商场会挂红灯笼,超市里也会卖春联。
甚至泰语里,都掺了不少闽南话、粤语词汇,比如“粿条”的发音,跟潮汕话里的“粿条”几乎一样。
![]()
反过来,泰国人也用自己的方式接纳华人。
比如泰国政府里,很多高官都是华人或有华人血统,要是泰国人排斥华人,这些人根本坐不到高位上。
阿明说,他老家的市长就是华人后裔,大家选他不是因为他是华人,而是觉得他能办实事这种“不看血统看能力”的态度,让华人觉得自己是“自己人”,不用刻意保持距离。
连泰国的国王都曾说过,泰国和中国是“兄弟”。
![]()
当年泰王拉玛七世就提到,泰国人的血统和华人的血统早就混在一起了,分都分不清,希望两族人能一直好好相处。
他还说,华人学校教孩子爱中国没问题,但也该教孩子爱泰国,因为泰国要是遇到困难,华人也会受影响,而中国也会帮泰国。
这种官方的认可,让华人更有归属感,也让泰国人更愿意接纳华人。
不是 “丢根”,而是 “扎根”
![]()
说到底,泰国这980万华人能被全同化,不是因为华人“丢了根”,而是因为泰国给了华人“不设防”的环境不用为身份发愁,不用为语言困扰,能跟本地人平等相处、互相通婚,慢慢就成了“一家人”。
而其他地方的华人,要么因为政策限制,要么因为文化隔阂,不得不抱团取暖,自然就保留了自己的族群特征。
其实这种融合挺难得的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人带着自己的文化来到泰国,又在泰国的土地上长出新的“根”。
这或许就是泰国华人最特别的地方:他们没忘记自己的来处,却也真正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