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鸣乔【MQ-XYQXZ】校园自动气象站作为“科技+劳动”的融合载体,成为劳动教育的“智能实践场”,让学生在科技劳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它的维护工作需要“技术型劳动”。与传统劳动不同,校园自动气象站的维护涉及设备检查、传感器校准、数据调试等技术活。
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劳动小组,每月定期检查自动气象站的线路连接,用专业工具校准温湿度传感器,清理雨量筒内的杂物,这些劳动既需要动手能力,也需要技术知识。 数据处理环节是“脑力型劳动”。上海某小学的学生劳动课上,需将自动气象站的原始数据整理成规范报表,用软件生成气象图表,还要分析数据异常原因。有学生发现连续3天湿度数据偏低,排查后发现是传感器被灰尘覆盖,清理后数据恢复正常,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脑力与动手的结合能力。
![]()
校园自动气象站
智能联动系统的操作是“创新型劳动”。广州某中学的学生劳动小组负责管理自动气象站与灌溉系统的联动,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湿度阈值:春季设定为60%,夏季降至55%,确保灌溉精准。他们还尝试优化联动逻辑,让系统能根据未来24小时降水预报调整灌溉,提升了劳动的创新性。 学校还将自动气象站劳动纳入评价体系。
江苏某中学制定“智能劳动评价标准”,从设备维护、数据处理、创新优化三个维度打分,劳动成果与“劳动之星”评选挂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校园自动气象站的劳动实践中,学生既掌握了科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劳动习惯与创新思维,实现了“科技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双重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