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缘起》里阿宣说“人间多的是长着两条腿的恶人,长了条尾巴又怎么样”,第一次听这话我还愣了下。
毕竟从小听的白蛇传,总觉得“妖”就该是坏的,结果这片子直接把这想法给推翻了。
![]()
老实讲,白蛇这故事能传上千年,不是没道理的,光这善恶观的变化,就够唠半天了。
要说这白蛇的源头,得扯到唐宋时候。
那时候有《李黄》《李琯》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白蛇精化作美女模样,凡人被这份美色迷了心窍,最后都落得丧命的下场。说实话,这种用悲剧劝人别贪念的法子,在当时挺管用的。
毕竟那时候儒家“扬善惩恶”的道理管着社会伦理,老百姓就吃“善恶有报”这一套。
![]()
本来想只说这两个故事,后来发现《太平广记》里也收了不少这类蛇精故事,大多都用蛇精比喻“欲望的坑”,提醒人别往里跳。那时候的文字故事,就像民间的“道德小课堂”,把“劝善止恶”的理儿藏在情节里,大家一看就懂。
唐宋时候的白蛇故事靠文字警示人,到了电影时代,这故事又变了种讲法。
1926年有部默片《白蛇传》,还保留着“水漫金山”“雷峰塔镇妖”的情节,结尾用字幕写着“善恶终有报”。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当时观众特别认这个结局。
毕竟那时候传统道德观念还挺重,电影改编的人也受“文以载道”的影响,不只是想让大家看得乐,还想传递点教化的意思。
![]()
你看,那时候的白蛇,已经开始有点“善”的样子了,不再是纯害人的精怪,但最后还是被镇在塔下。
这其实还是在说“劝善止恶”的理儿,只是用银幕画面把“善”的形象弄得更具体了,比文字里的描述更直观。
从文字到银幕:早期白蛇故事的“善恶警告”
早期的白蛇故事不管是文字还是电影,多少都有点“身份定善恶”的意思,是妖,就容易往坏了走;是人,就该守着善念。但后来的电影改编,慢慢把这层框给打破了,比如2011年的《白蛇传说》。
![]()
这部片子里,白素贞明明是妖,却一门心思帮许仙,还救那些生病的老百姓。
最有意思的是小青和能忍的对话,小青问“干嘛一定要除掉那些妖”,能忍说“妖害人嘛”,小青又追问“那不害人的妖你也除”,能忍答“不知道”。
这段对话一下子就把问题抛出来了,凭啥光看“妖”的身份就定好坏?后来能忍被蝙蝠妖咬了,自己也成了妖,可他还是救了被水淹没的僧侣。
这一段我觉得改得特别好,它没把“妖”和“恶”绑死,也没把“人”和“善”划等号。
![]()
程小东导演最后让白素贞在塔下见许仙,没把“善”和“秩序”完全对立起来。
很显然,这是在传统框架里找了个新角度,不再是以前那种“非黑即白”的判断了。
《白蛇传说》是小破局,那《白蛇:缘起》就把善恶那层“身份膜”彻底撕了。
阿宣那句“长了条尾巴又怎么样”,我觉得是整部片子的魂。
![]()
片子里的国师,为了自己的修为,不光大肆抓蛇,还折腾老百姓,把好好的日子搅得鸡犬不宁;蛇妖之王一开始是为了同族生存,才派白蛇去刺杀国师,本来想觉得它挺正义的,后来发现它吸了国师的功力后,居然开始吸同族的修为,让那些蛇妖魂飞魄散。
如此看来,善恶真不是非黑即白的,人里有坏的,妖里有好的,就连同一个角色,也能从善变恶。
老百姓也一样,靠捕蛇过日子,破坏了生态,但危急时候还是会伸手帮人,这又显露出他们善良的本质。
千年白蛇故事:善恶观跟着时代变
说实话,对比唐宋时候的故事,现在的白蛇改编更接地气了。
![]()
以前是“你有贪念就死”,用悲剧吓唬人;现在是“看你做啥不看你是谁”,用情节让人琢磨善恶的道理。这其实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以前大家信“一刀切”的道德标准,现在更认“具体行为”。
就像能忍,成了妖也做善事,你能说他坏吗?肯定不能。
还有许仙,以前的版本里就是个老实人,现在的改编里也多了些思考,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会琢磨“妖到底是不是真的都坏”。
白蛇传讲了千年,“劝善止恶”的根没丢,但讲法一直在变。

从文字里的悲剧警示,到银幕上的善恶思辨,这故事一直在跟着咱们的认知调整。
疑问,以后再改编,肯定还会有新角度。
但只要这“向善”的核还在,这故事就还能打动人。
毕竟不管什么时候,大家都认“做好事才是真善”这个理儿,对吧?
![]()
更何况,这故事里藏着的不只是善恶观,还有咱们对“包容”“理解”的追求,不凭身份给人贴标签,不凭刻板印象下判断,这或许就是白蛇传能传这么久的真正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