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做好了,最终结果得等病理报告!”当手术完成时,无论是门诊胃肠镜的小活检,还是住院的大手术,临床医生总会跟患者和家属这么说。而在病理科的门外,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和家属徘徊,他们感到疑惑: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病理报告被所有医生奉为“金标准”?为什么病理报告要3-5个工作日才能拿到?今天,就带您走进病理科,了解“金标准”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走进病理科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有一个被称为“幕后英雄”的科室,掌握着疾病确诊的关键钥匙。这里的医师和技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制作和观察各种人体组织和细胞, 这里的医师被誉为“医生的医生”、“医学的法官”。这个科室就是病理科。
进入病理科,你会发现随处可见的玻片,有红蓝相间的HE玻片,有棕色蓝色相间的免疫组化玻片,有彩色的特殊染色玻片,还有在暗室观察的FISH玻片等,您知道玻片上组织的厚度是多少吗?3-5微米,这个厚度约是头发丝直径的1/20。病理科医生就是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不同类别的玻片发出一张张病理报告。
![]()
病理显微镜下图片
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病理报告被所有医生奉为“金标准”?
“薄薄一张纸”之所以被奉为“金标准”,并不是因为它厚,而是因为它背后的工作、技术与责任无比厚重,因为它是疾病诊断的“终极裁判”。
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可以把病变组织放大,在几微米厚的切片中观察细胞形态、排列、核分裂等微观特征,直击病灶本质。从细胞形态、蛋白层面、分子层面来辨别病变的良、恶性,确定肿瘤的具体分型、分级,决定后续临床用药、治疗与预后。
病理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是保险理赔、医疗纠纷、死亡鉴定的核心证据。每一份病理报告都是让患者及家属夜不能寐的“判决书”,是临床医师诊疗的“指南针”,同时又是临床试验入组、药物疗效评估的“硬通货”,这份报告也被称为“金标准”。
哪些患者需要来拿病理报告呢?
送检病理标本的患者都需要来拿病理报告。那病理标本都是取下来的“肉”吗?并不是。病理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上取得的组织或细胞样本,组织标本一般是通过手术、内窥镜、粗针穿刺组织取到的活体组织。比如腹部不舒服去做个胃镜,医生发现有个凸起的新生物,想明确是什么,就会取下来送到病理科;或因阑尾炎切除的阑尾、因胆囊结石切除的胆囊,因肿瘤切除的结肠、乳腺、子宫等。而细胞学标本包括穿刺细胞涂片、妇科宫颈细胞标本以及尿液、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等,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细胞学样本,它们同样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可以明确诊断。
为什么病理报告要3-5个工作日才能拿到?
每一个送到病理科的组织标本,都要经历取材、脱水、包埋、制片等过程,历时2天左右时间才能变成一张张精美的病理切片,呈现在病理医生的显微镜下,病理医生则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严谨细致的检阅每一张切片。当遇到疑难病例,还需要需要加做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进行病例讨论及会诊,最后一份完整的病理报告才能送到患者手上。可以说,一份病理报告的诞生,凝聚了一道道工序和多环节的严谨协作。
![]()
1.接收标本和取材(Day 1)
标本接收与核对:病理科在接收临床送来的标本时,进行仔细的核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登记号、标本名称、部位、患者病史、术中所见等。
取材:病理取材医生会对每个标本进行进一步的核对和检查,进行解剖学定位,针对性取材。
2.组织处理(Day 1 一整夜)
组织处理:取材结束后,技术员会将组织放入脱水机中进行脱水、透明、浸蜡程序,经过一整夜的组织处理,才能进行后续的包埋和切片。
3.包埋(Day 2)
包埋:脱水处理后,将标本从蜡块盒内取出,放入包埋机中进行逐个包埋。
4.制片(Day 2)
制片:包括切片、染色、封片等。将包埋完成的石蜡组织置于冷冻台,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机将蜡块切成3-5μm的薄片,随后进行HE染色,脱水、透明后进行封片。
5.阅片与诊断(Day 3-5)
阅片与诊断: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每一张切片,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等临床信息,综合评价这些因素之后,病理医生才能做出最后的诊断。
6.进一步检测及诊断(约一周)
进一步检测及诊断:包括免疫组化、分子检测和疑难病例诊断等。当遇到疑难病例时,在加做免疫组化及进一步的检测后进行科内讨论或科内、外远程会诊讨论。
“金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医生的医生”,一名成熟的病理医生背后是他们经年累月的积淀,从毕业到独当一面至少需要10年。很多人以为病理科医生只是对着显微镜看看切片,其实不然,除了日常的诊断工作,他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查阅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与临床医生沟通交流,为精准诊断做铺垫。
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组织,在病理科经历一道道工序后,最终化作一张薄薄的病理报告。这份报告很轻,但它却可以决策术中手术方案;这份报告很轻,但它却可以给临床医生参考可以靶向用药还是选择化疗;这份报告很轻,但它却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左右患者的人生走向。
如果有人问:“金标准”究竟是怎样炼成的?答案显而易见:“金标准”是病理医生的眼睛在显微镜下反复“刀口舔血”,是经过三级阅片、全科讨论,炼成的一纸生死判书;“金标准”是一群病理人在守护疾病诊断的最后一道防线,用精准诊断为临床及患者保驾护航。
作者:王守梅 冼志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