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笔下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中国人过年时的一个传统习俗。
同样是木头,为何偏偏桃木被古人赋予了辟邪的神奇功能?
![]()
桃木辟邪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
据《山海经》记载,在遥远的沧海之中有座度朔山,
山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桃树,树干蜿蜒盘伸三千里,
其东北方向的枝桠形成了一道天然的 “鬼门”,世间万鬼都要从这里进出。
![]()
鬼门旁有两位神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他们负责监管众鬼,
一旦发现作恶的鬼怪,就用苇索将其捆绑起来喂老虎。
这个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也有引述,可见其流传之广。
正是这个神话为桃木赋予了神圣的辟邪属性,
因为神荼和郁垒两位门神居住在桃树上,桃木自然就成了鬼怪畏惧的神木。
![]()
从历史发展来看,桃木辟邪的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早在周代,人们就有将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以避邪的习俗。
到了魏晋时期,桃符已经流行,这是一种将桃木剖成两半,上面写上祈福禳灾的话或画上神像的木板。
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详细记载了桃符的形制:
“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联,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唐代,门神形象开始多样化,
出现了钟馗、秦琼、尉迟恭等新的门神形象。
![]()
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有了突破性变化。
后蜀君主孟昶命人在桃符上题写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推广春联,要求公卿士庶家门前都要张贴,并且改用红纸书写,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从桃木到桃符再到春联,形式在变,但桃木辟邪的文化内核始终未变。
![]()
古人为何认为桃木能辟邪?
这与传统五行观念密不可分。《荆楚岁时记》明确指出:“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
在五行学说中,东方属木,对应春季,
而桃树是早春最先开花的树木之一,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万物复苏,
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被认为能克制阴邪之气。
桃木因此获得了 “鬼怖木” 的别称,成为驱邪避祟的象征。
![]()
在民间实践中,桃木辟邪的应用十分广泛。
汉代就已出现桃梗(桃木人),用于随身佩戴或置于门前。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 36 件桃木俑,三号汉墓也发现了 6 件桃枝小俑。
除了桃符、桃人,还有桃弓、桃杖、桃木剑、桃木印等多种形式。
在饮食方面,古人有春节饮桃汤的习俗,用桃叶、桃枝、桃茎煮汤饮用或挥洒,以驱鬼避疫。
![]()
不同地区还有各具特色的桃木习俗。
在山东肥城,这个有着悠久种桃历史的地方,至今保留着春节门上插桃枝的习俗,
而且特别讲究要用朝东南方向的桃枝。
当地传说,肥城陶山曾有妖精作祟,神荼、郁垒二神折下朝东南方向的桃枝消灭了妖精,
从此这个方向的桃枝便有了灵气。
这种地域特色的传说,让桃木辟邪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
桃木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驱邪避恶逐渐扩展到祈福纳祥。
早期桃符主要功能是驱鬼,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在桃符上书写吉祥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转变反映了民众心理的变化,从对鬼怪的恐惧转变为对未来的希望和自信。
到了宋代,市场上已经有专门出售门神、桃板、桃符的摊位,
桃木文化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