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一个敏感的会得罪人的话题:某些学校那狐假虎威的家委会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大家有没有想过,家委会成员也是家长,但为什么他们不替家长谋福利,反而甘愿当学校的“狗腿子”?某些家委会好像已经成了明代的东厂和西厂了。变得既谄媚又凶残,而且还老喜欢假传圣旨横征暴敛的。
![]()
前几天,浙江温州一学校家长称,七年级开学后不久,家委就在群里发通知,要求每人交1000元班费。而家委会收费前也并没有和家长商定班费金额,而是是在家长群里直接发消息通知的。从群消息中可以看到,家委表示班费将用于资料费、班级活动、教室布置、订制储物柜、清洁工具购买等。这名家长虽然已经交了这笔班费,但家委会并没有明确告知是否后续公布支出明细。
![]()
![]()
而这里面我不明白的是那个资料费到底是谁的资料在收费?是家委会自己出的资料还是学校的资料?如果是家委会自己出的资料,那你凭什么要求别的家长出钱购买呢?而如果这是学校不方便亲自收取的资料费,那作为家校沟通的家委会为什么会变成学校的催账人狗腿子呢?
家委会设立的本意原本是为了成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发挥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家委会却常常偏离其初衷。弄得现如今很多家长怨声载道的。比如说,最近上海多所学校禁止学生自带午餐或家长送餐,要求统一食用指定供应商的配餐。如果学生申请带饭,还必须提供医院开具的“营养不良证明”,否则只能接受校餐。
在这个事件的评论区很多人就说:“家委会呢?家委这个时候不发挥作用什么时候发挥?轮流去监督不行吗?”
![]()
很多人则是跟着评论说:“家委会?家委会忙着舔学校呢!”
![]()
也就是说,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不少家委会早就已经异化成了“工具家委会”、“摆设家委会”,他们根本不像是家长们的代表,更像是学校行政的一个延伸;它们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公益组织,更像是一个乱收费的集资平台;他们根本不像一个协商的组织,更像是一个一言堂的霸权机构。而家长如果不小心碰上一个真正由家长们选举产生并发挥实质作用的家委会那可真是烧了高香了。
![]()
![]()
![]()
![]()
而家委会的这种异化,首先就表现在了某些家委会已经成为了学校不合理要求的“白手套”了。就像温州这次事件,学校不直接收费,而是通过家委会出面,即使出了问题,学校也可以轻松撇清关系。不信大家看这件事的报道中,有记者问了当地有关部门后,工作人员就回答说:“班费是家委组织收取的,学校不会参与”。
而讽刺的是,这次收费事件中,部分班级因为家长反对,所以收费从1000元“降格”到了500元。那你想想看,这说明这里面弹性空间到底有多大啊!这哪还是什么家委会啊,这不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土皇帝”吗?!
而这里面非常蹊跷的就是,家委会的成员应该也都是家长吧,那为什么代表家长的家长不是替家长谋求福利,而是甘愿成为学校的狗腿子呢?
![]()
其实说白了,这种“狗腿子组织”绝对不是一天养成的!从本质上来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的“懒政甩锅”。
应该说这是罪魁祸首!
某些学校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一股脑推给家委。班级活动经费、教辅材料开支,甚至一些本该学校投入的资源,都让家委去“化缘”或者“征收”。美其名曰“家校合作”,其实这就是学校遛狗。温州的这件事,当地回复的时候还说“学校不参与”,合着家委会收这么多钱,学校就那么站在一旁看着?那这钱是不是用在学校的?如果是,那学校难道就不参与规则的制定?如果不是,那家委会这不就是非法集资吗?!
所以,学校但凡有点担当,也该明确制定规则:班费收取必须基于家长自愿、金额合理、用途透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让家委会自己拿着“为了孩子好”的道德狼牙棒,逼着家长交钱。
![]()
2.家委会的“权力欲”和“面子工程”。
其实说起来,有些家长进家委会,其实并不是为了服务学校的其他孩子和家长,而是为了“攀附”学校,给自己孩子谋求所谓的“便利”,甚至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领导欲”。
之前有个很轰动的热搜,讲的就是某些小学家委会竞选的时候,有家长们纷纷晒出自己“神履历”、“神学历”说:“我是某大学硕士”、“我是外企高管”、“我工作于全球某投行”……竞选个家委,搞得跟选秀似的。
![]()
![]()
![]()
![]()
但问题就是,家委会的原本职责是什么?担任家委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吧!而不是作秀的能力!说实话,如果让我选一位家长担任家委的话,那我首先会选择一位全职家庭主妇来担任家委!因为她最知道家长的苦衷是什么!她知道该用多少钱买一根葱,该花多少钱买一本教辅材料!她最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但很可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家委会收高额班费,搞大排场活动,家长选出来的家长代表根本就不是在为家长服务,而是在向学校表忠心:“您看我多能干,您的事儿我给您办得妥妥的!”
这种畸形的狗腿子心态,让家委会彻底偏离了轨道。一些人把“为孩子服务”的初心,变成了“向学校邀功”的表演,把家委会群变成了某些人“满足个人权力欲”的舞台。
3.制度的“真空”。
我想请问一下,家委会的成立、运作、权责划分,有多少学校真的是有明确规范呢?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就这么一个临时的一年或者几年的草台班子,又没工资又没荣誉的,所以还用得着精心设计什么规范吗?大部分是“口头约定”或者“潜规则”!而没有监督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而这里的腐败不一定是钱,更是权力的滥用和信任的透支。收多少钱、怎么用,全凭家委一张嘴,家长能不寒心吗?
说白了,就是“没人管、没处管、管不了”,才让这些“狗腿子”们敢如此嚣张。
![]()
这么多年,我和很多家长聊到家委会的时候,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怕得罪学校,怕得罪家委会,怕影响孩子。”但其实,正是因为这份“怕”,才让一些家委有恃无恐,让学校有理由甩锅。
我看到评论区里有人说:“还是有好的家委的”。我相信这句话是真的。但我们不能只靠“运气”遇到好家委,而是要靠“规则”来保障大多数人不遇到坏家委。
家委会的病灶,不在几个‘狗腿子’家长,而在整个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失调。权责不清、监督缺失、功利心态,共同孕育了这个怪胎。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打倒一两个‘坏家委’,而不去审视和修复产生它的土壤,那么今天赶走一个‘西厂’,明天还会冒出个‘锦衣卫’。
![]()
所以,作为家长,一开始选家委的时候就一定要定义好家委会的“权力清单”:它有权协商、建议、监督,但绝无权强制收费、代替学校决策或享受任何特权。同时,学校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清单”,不可以将自身责任转嫁。只有清晰的权责边界,才是健康的“家校共育”的前提。
我知道,很多家长其实并不是在乎那500或1000块钱,而是在乎那份被绑架、被代表、被忽视的憋屈感。
那既然我们有这方面的顾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把一些话放在明面上和大家说清楚:我们究竟希望孩子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是一个充满攀附、算计和形式主义的小社会,还是一个倡导公平、透明和真诚的共同体?孩子和家长们要的从来都不是“一言堂”的家委,也不是学校的“传声筒”。家委会的异化,本质上就是我们成人世界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所以净化家委会,这就是净化我们孩子成长的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