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冷不冷,就看秋分”,今日秋分,2025年冬天很冷吗?看农谚咋说
“风清露冷秋期半,日光夜色两均长”,今天是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
![]()
秋分不仅把整个秋天的90天平分了,还平分了昼夜,这天北半球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今年的秋分可不一般,从交节月份来看,今年秋分属于“早秋分”,老话说“早秋分九月冷飕飕,晚秋分九月穿单衣”,意味着今年的冷天可能会早来;从交节时间上来看,今年的秋分属于“上午秋分”,老话说“上午秋分大雪封门;下午秋分大衣过冬”预示着今年冬天可能会比较寒冷。
秋分是秋季里的第四个节气,接下来寒露和霜降节气一过,就进入冬天了。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呢?在旧时民间有“冷不冷,就看秋分”的讲法,什么意思?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秋分有雨落,冬至雪封坡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当天下雨,哪怕只是零星小雨,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冬至前后,降雪会格外频繁,甚至可能出现“雪封坡”的景象,预示着冬天整体偏冷。
秋分下雨,说明北方冷空气已开始向南渗透,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降雨。此时冷空气提前活跃,往往意味着冬季冷空气势力更强,降温幅度会更大。
![]()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寒冷天气的“加速期”,若此时降雪多,不仅能为土壤覆盖一层“保温层”,还能冻死土壤中的越冬害虫,减少来年病虫害风险——古代缺乏高效农药,靠自然低温防虫,是农户保障收成的重要方式。此外,冬至降雪多,也暗示后续寒冷持续时间长,能避免暖冬带来的隐患。
二、秋分雨不断,腊月雪满院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秋分当天出现连绵阴雨,雨势不大却持续时间长,古人认为这会预示着腊月(农历十二月)降雪频繁,院子里常会积起厚厚的雪,冬天会比较寒冷。
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此时多雪是好事。一方面,积雪像“被子”一样盖在麦田上,能减少土壤热量流失,保护麦苗安全越冬;另一方面,积雪融化后能为土壤补充水分,来年春天麦苗返青时,就不用额外浇灌返青水。同时,雪中含有的氮元素,融化后会渗入土壤,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天然肥料”,有助于提高来年小麦产量,正如老话“雪水贵如油”说的那样。
![]()
三、秋分闻雷声,冬至雪堵门
夏天暖湿气流活跃,容易出现雷雨天气,可到了秋分,随着气温下降、空气干燥,雷声本应少见。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当天还能听到阵阵雷声,古人经验认为,这预示着冬至时降雪会非常大,甚至可能积雪堵门,冬天会格外寒冷。
“冬至雪堵门”的景象,对农业来说是好兆头。厚厚的积雪能隔绝冷空气,避免麦苗被冻害,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待来年春天积雪融化,还能缓解春旱,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而且低温环境能冻死潜藏在土壤、秸秆中的害虫卵,降低来年病虫害发生概率,为丰收打下基础。
![]()
四、秋分日头烈,冬来少雨雪
民谚里说的“日头烈”指的是秋分当天晴天少云,太阳光照强烈,天气偏热。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如果秋分当天如此,那么整个冬天的雨雪天气会比较少,大概率是“暖冬”。
暖冬对农业可不是好事。一方面,冬季气温偏高,会让麦苗提前生长,出现“徒长”现象,这些长势过旺的麦苗抗寒能力弱,后续遇到冷空气容易冻伤;另一方面,暖冬常伴随干旱,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麦苗根系发育,导致来年返青长势差。更关键的是,暖冬无法有效冻死害虫,来年病虫害会更严重,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所以农户大多不希望出现暖冬。
![]()
五、秋分一日晴,冬暖少寒冬
如果秋分当天全天晴朗,没有一丝阴雨,古人认为这预示着冬天整体偏暖,寒冷的日子会比较少,属于典型的“暖冬”。
民间常说“冬无严寒,春有倒春寒”,暖冬之后,来年春天出现倒春寒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倒春寒会冻伤已经返青的农作物,尤其是对刚出苗的蔬菜、果树影响极大,可能导致花果脱落、幼苗枯死,最终影响收成。所以对农户而言,“该冷不冷”的暖冬,往往意味着来年要多应对一层风险。
总的来说,对农户而言,“冬冷有收,冬暖有忧”,大家更期待冬天能有适度的寒冷与雨雪。按照古人留下的农谚,秋分当天若下雨、打雷,冬天大概率偏冷,利于农业生产;若晴天、日头烈,则暖冬概率高,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今日秋分,我们哈尔滨这边是个大晴天,您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