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王昊
“坚决打赢研制攻坚战!”面对鲜红的党旗、团旗,航空工业陕飞钳焊厂“罗阳党员突击队”队员们整齐地举起右拳,铮铮誓言响彻走廊。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进骨子里的承诺,一场攻坚战就此全面打响。
技术骨干李晨飞拿出珍藏10年的技术笔记。字里行间的经验与思考,成为团队啃下400多套模具图纸的“金钥匙”;青年党员申科带领青年团员主动接过数据标注的重担,在密密麻麻的参数中炼就“火眼金睛”;钳工老师傅们拉着年轻人的手,在台虎钳前演示着几十年沉淀的“手上功夫”……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力量,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拧成一股绳,织就了攻克难关的“同心结”。
“零件不落地,我们不休息!”队员们常说。面对研制中的一项项“硬骨头”,党员专家黄卫带着队员们一头扎进检测装置批量生产攻关中。在设备运行初期,定位偏差成了攻坚任务的“拦路虎”。他们连续几天守在设备旁,反复调试参数。把偏差值稳定在±0.05毫米时,黄卫抹了把脸上的汗,后背的衣服上结出层叠的盐霜。
在3D打印数模生产线上,党小组组长和团员青年骨干带头优化工艺流程,主动申请调整参数,老师傅们戴着老花镜穿梭校准精度,青年骨干带领团队连续多日泡在图纸堆里,逐条标注缺陷,编制修改1800多项工程制造指令,找出98个核心缺陷数据。仅这项工作,他们就在高温车间里走完了一次“图纸上的长征”。
“党员就要敢啃‘硬骨头’。”面对传统导管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的瓶颈,党员团队带着青年勇闯“无人区”。他们研发的可重构导管柔性定位/检测装置,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高效生产的“大门”,不仅保证了精度的稳定,而且促使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大幅提升。当批量合格导管成功下线,车间里的欢呼声盖过了机器轰鸣。
在3D打印数模零件生产线上,创新活力不断奔涌。工艺室团员团队带头优化的工艺流程,让生产周期缩短了近二成;团员青年提出的“厚薄尺寸动态调整法”,让零件匹配度再上新台阶。当第一批次符合标准的3D打印零件通过检测时,年轻人举着零件欢呼的身影,与墙上“航空报国”的标语相映成辉。
如今,生产线上党旗、团旗相映红,陕飞人正以坚守与创新,续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