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梗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润滑剂”。然而,当部分公共传播者在政务沟通、公开讲话或社交互动中不当使用网络梗,用低俗调侃消解政策严肃性,用“摆烂”“躺平”等消极梗传递负面情绪,或用歪曲语义的网络梗造成信息误解时,这种“赶时髦”背后潜藏的可能是对公共信任的侵蚀。
当前,一些公共沟通在语言表达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值得关注。在政策解读场合,本应严谨准确的语言有时被低俗调侃所替代,削弱了政策的权威感;在官方平台留言区,“躺平”“摆烂”等消极词汇不经意间出现,可能传递出工作懈怠的信号;在工作交流中,语义被曲解的网络梗更容易导致信息传达失真。这些现象看似是语言表达的小问题,实则是影响公共形象和公信力的大隐患。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形象的窗口。公共传播者作为信息传递和服务提供的桥梁,其语言表达不仅关乎个人素养,更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相关机构的信任度。公共沟通的本质是权威、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其语言应当体现严肃性、规范性和专业性。随意使用网络梗,尤其是那些带有消极、低俗色彩的流行语,容易损害沟通的庄重性,让公众对政策的严肃性产生疑问,甚至对专业能力失去信心。
深究其源,部分传播者盲目追求“接地气”而迷失了分寸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推进信息公开、拉近与公众距离的良好初衷下,一些人简单将“使用网络流行语”等同于“贴近群众”,忽视了公共沟通的特殊要求。此外,对网络语言缺乏辨别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对公共形象维护意识淡漠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更为关键的是,不当“玩梗”可能引发公众对政策执行的误解。当在讨论工作时使用“甩锅”“摸鱼”等网络梗,即使本是玩笑之言,也可能被解读为推诿、敷衍的信号。政策解读中的不当调侃,更容易模糊政策本身的严肃意图,导致信息传达失真。这种语言上的随意性,折射出的是对工作职责认识的不足,对公众责任感的不强。
公共信任如同精美的瓷器,需要细心呵护,却极易破损。一旦因语言不当让公众产生“他们是不是不重视这个政策”“难道相关人员就是这种工作态度”的疑问,重建信任将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在信息传播极速的今天,一则不当言论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迅速放大,影响远超预期。
化解“玩梗”对公信力的潜在威胁,需多管齐下。首要加强观念引导,让公共传播者充分认识到公共语言严肃性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不是拒绝一切新鲜表达,而是要把握分寸、辨别优劣,在保持规范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其次,应加强语言能力培训,提升表达素养。通过系统学习,帮助传播者掌握既准确规范又生动有力的表达方式,避免陷入“要么刻板官腔,要么低俗调侃”的二元对立。公共语言完全可以在保持权威的同时做到亲切易懂,这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再则,建立健全沟通规范指南也尤为必要。明确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要求,为传播者提供具体可循的指引。同时对各类网络用语进行甄别分类,指明哪些可用、哪些慎用、哪些禁用,让使用者有据可依。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公共传播者都应内化对公共形象的敬畏之心,时刻牢记自己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相关机构的形象。在语言表达上自觉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慎言、善言,既不做刻板生硬的“官样文章”,也不当随波逐流的“玩梗达人”。
言为心声,行为世范。在信息化时代,公共传播者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影响着公众的信任。唯有把握好语言的分寸感,让表达既保持时代的温度又不失公共沟通的严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语境中守住公信力的生命线。警惕“玩梗”影响公信力,是对公共事业高度负责的体现,也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张均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