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林巨老师在直播间分享了一个关于与母婴互动的研究实验"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医生马泰加博尔斯提出:“爱孩子再多也不会过分。”他通过大量母婴互动的观察研究,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与母亲的互动方式,将母亲的回应分为三类:
第一类大多数母亲被视为“优秀母亲”,能够正常回应孩子的需求;
第二类部分母亲因自身未愈合的创伤,无法充分回应孩子;
第三类则是所谓“过度溺爱”的母亲,她们对婴儿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宠爱。
三十年后,追踪这些婴儿成年后的心理状况发现,那些情绪最稳定、心理最健康的成年人,正是当年接受过“过度宠爱”的孩子。这项科学研究印证了一个观点:爱,怎么给都不为过,越多越好。
林巨老师认为:
我们过去存在许多误解,例如担心“过度保护”或“溺爱”。但马泰加博尔斯特别强调,没有必要刻意让孩子接触痛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宠物会离开、亲人会逝去、会遭遇拒绝或失望。痛苦并不必然形成创伤,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提供了健康的情感基础。当孩子经历痛苦,父母应当给予情感支持而非回避,帮助他们自主消化这些体验,避免创伤累积。
(当然,这里的“溺爱”是加了引号的,是在不干涉孩子生命自主权的前提下,全然的允许和接纳,而不是恐惧驱动下,对孩子过度担心和管制的那种溺爱。)
这就是“马派”育儿哲学的核心:爱才是顶级的养育。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多的爱”,只有“爱得不够”。孩子永远不会被爱坏。科学研究表明,三类母亲中,恰恰是所谓“过度宠爱”的那一类,能让孩子在未来更健康、更有心理韧性。
从底层逻辑来看,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孩子对母亲爱的链接的渴望。这种渴望越被充分满足,孩子就越自信,对世界越有安全感。生命初期建立的这种深度链接,将成为他一生的内在资源。正如一句话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幸福的童年,恰恰是被充分爱过的童年。
因此,请记住:不要被“爱会宠坏孩子”的错误观念束缚。家庭教育无比重要,童年阶段的情感质量,深刻影响孩子一生的生命状态。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给予的爱。
![]()
![]()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真正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才艺班、名校或竞赛证书,而是童年时期从家庭中获得的情感安全与心灵滋养。父母敢于深情、不设条件地去爱,不是在“惯坏”孩子,而是在为他们构建一座内在的坚实城堡。将来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这座以爱为基石的城堡,都将成为他们抵御挫折、依然信任这个世界的底气。
家庭教育,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心灵的滋养。真正有远见的养育,是从不害怕多给一点爱——因为被爱浸润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也最永恒的精神资源。
正如马泰加博尔斯所说:
不是你的爱太多,而是远远不够。
| 撰稿:云 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