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单县朱集镇朱集村的坑塘上,水面上波光粼粼,不时有几尾带有桂花斑纹的鳜鱼跃出水面。岸边,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峰正俯身仔细查看水质和鱼群情况,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们靠一条鱼,带活了一个村。”他笑着说。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死水”;如今,“空壳村”已变成了“聚宝盆”。
从“强基村”到“领头雁”
2021年,朱集村被列为集体经济薄弱的“强基村”,村集体年收入不到1万元,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那时村里既没产业,也没项目,人心涣散。”村“两委”成员李建军回忆道。
面对困境,村党支部决定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村里闲置的20余亩坑塘,通过贷款40万元,发动群众入股20万元,开启了鳜鱼养殖之路。
“起步非常艰难。”马前峰坦言,“鱼苗死亡率高,技术也不成熟,一度想过放弃。”好在农业部门专家及时前来指导,村“两委”带头学习养殖技术,终于使鳜鱼养殖逐渐步入正轨。目前,塘中鳜鱼数量已达1万余条,每条利润约20元,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产业链延伸带动多元发展
“一条鱼带活一个村。”这句话在朱集村得到了生动体现。随着鳜鱼养殖的成功,村里开始谋划更多元的发展路径。走进村东60亩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10座温室大棚如水晶宫般排列在田间,红艳的杭椒挂满枝头,金黄的圣女果如星星点缀在绿叶丛中。村民张秀兰一边采摘番茄,一边笑着说:“以前种地全靠天吃饭,现在每天有稳定收入,还能学到新技术。”
这些打着“朱集鲜”品牌的果蔬通过冷链运输销往上海、江苏等地,每年又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与此同时,两座高标准肉鹅养殖场正在加紧建设,采用智能化温控系统和循环水养殖技术,预计年出栏量达2万只,投产后可为村集体再增收15万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马前峰语气坚定。
家门口就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成效,是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蔬菜大棚为80余名村民提供了常年务工岗位,人均月增收2500元;鳜鱼养殖合作社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让200余户入股村民户均年增收6000元;全村推广“大田托管”模式后,1200亩耕地实现统一管理,每亩成本降低300元,收益提高40%。
李建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以前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年收入不到2万元。如今,他不仅在大棚务工,还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年收入增长了两倍多。“跟着村里干,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他笑着说。
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2000多米沟渠得以贯通,800多米下水管网完成疏通,长期困扰村民的内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新修4.5公里柏油路直通田间,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1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庄的夜晚。文化广场上,秧歌队和广场舞队轮番上阵,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如今的朱集村早已告别昔日的“空壳”困境。从鳜鱼养殖到蔬菜种植,从肉鹅养殖到电商销售,从环境整治到文化提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菏泽日报 记者 王富刚 通讯员 谢丽 李继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