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都曾将“通地铁”视为城市能级跃升的“入场券”,河南域副中心城市南阳也不例外。
这座曾跻身千万人口俱乐部、却因“双非”身份(非副省级、非省会)被称作“最尴尬千万人口城市”的地方,对轨道交通的渴望从2016年便已生根。
彼时,同为河南域副中心的洛阳获批地铁规划,南阳同步启动自身轨道交通规划编制,期待紧随其后圆“地铁梦”。
然而,2018年地铁审批门槛抬高,南阳因经济、人口指标不达标,地铁梦逐渐搁浅。
近期,南阳官方回应网友轻轨建设建议时称,城市符合轻轨报批标准且已完成线网规划,让“轨道梦”看起来有了转机。
![]()
01
南阳对轨道交通的“执念”,始终绕不开与洛阳的“对标”逻辑。
2016年8月,洛阳正式获批轨道交通一期计划,确定建设1号线、2号线,成为河南除郑州外首个拿到地铁“入场券”的城市。
这份突破让同为河南域副中心的南阳备受触动——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阳也启动了自身轨道交通规划的编制并完成招标,试图通过建设地铁跻身河南城市发展“第二梯队”核心阵营。
在当时的语境下,“通地铁”不仅是交通升级的需求,更暗含着“不甘落后”的面子诉求,是南阳证明自身城市能级的重要方式。
但这份期待很快被政策门槛“泼了冷水”。
![]()
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52号文”,明确了地铁项目的三道硬门槛: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亿元以上、GDP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
从南阳后续披露的数据来看,尽管2024年其GDP达到4879.08亿元,超过3000亿元的要求,但关键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222.2亿元,距离300亿元门槛差了近80亿元。
市区常住人口更成“软肋”,至今无权威数据披露,仅根据全市512.10万城镇人口规模推测可能超过150万,远未达到300万标准。
多重指标不达标,让南阳的地铁规划彻底陷入停滞,即便民间呼声不断,也始终没有实质进展。
02
为延续“轨道梦”,南阳不得不将方向转向轻轨。
2022年,《河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洛阳、南阳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了南阳省级政策支撑。
2023年底,《南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通过专家评审,且明确采用轻轨制式(跨座式单轨)。
官方将这一转变称为“务实选择”,但本质上,这更像是“达不到地铁标准后的退而求其次”——
轻轨申报门槛更低,比如城区常住人口150万左右即可,南阳恰好能勉强触碰这一底线,与其说是“主动调整”,不如说是“无奈适配”。
![]()
即便符合轻轨报批标准,落地仍面临两大政策“硬约束”。
一方面,国家层面已明确不再受理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申请,对于此前从未开通轨道交通的南阳而言,若政策不调整,“零的突破”几乎无望。
另一方面,财政部此前发文严禁“违规举债建设无收益市政基础设施”,而轻轨与地铁类似,属于典型的“无收益项目”,票价收入远不足以覆盖建设和运营成本,只能依赖财政补贴或举债。
这两道红线之下,南阳官方的“积极回应”更像是对民众期待的“情绪安抚”,而非具备落地条件的实质性进展——
“符合标准”和“能获批、能建成”,之间还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03
抛开政策因素,从南阳自身发展实际来看,轻轨建设的“必要性”本身就站不住脚,核心矛盾在于“需求不足”与“财政承压”的双重困境。
首先是人口基本面的支撑乏力。
南阳曾是全国千万人口城市之一,但如今已沦为“尴尬的前成员”——
从2010年到2024年,其常住人口从1026.30万人一路降至945.40万人,12年间累计减少超80万人,是河南省内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
![]()
尽管推测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50万,达到了轻轨申报的人口门槛,但必须正视的是,南阳仍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
2024年其第一产业占比高达15.7%,远超河南省8.6%的平均水平,城区人口中农业转移人口占比不低。
而轨道交通的核心价值是服务“高频跨区域通勤”,需要以非农人口主导的通勤结构为基础,南阳真正有此类刚需的人群数量,远低于同规模的工业城市。
这意味着,即便轻轨建成,也可能面临“早高峰不挤、平峰期空跑”的尴尬,沦为“观光线”而非“通勤线”,资源浪费风险显著。
其次是建设与运营的成本压力。虽然轻轨建设成本远低于地铁(地铁每公里综合造价超10亿元,轻轨为1.5-3亿元),但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南阳而言,仍是一笔“大开支”。
![]()
以一条20公里的轻轨线路计算,仅建设成本就需30-60亿元,而南阳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222.2亿元,还需优先覆盖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民生支出,能腾挪给轻轨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
更关键的是后续运营成本——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城市的轨道交通都依赖财政补贴,轻轨也不例外,每公里每年的运营成本可达数百万元。
换言之,若线路开通后客流不足,每年的补贴将成为长期财政包袱,最终可能陷入“建得起、养不起”的困境,甚至出现“缩减班次、沦为摆设”的情况。
04
此前柳州轻轨因“未批先建”被列为反面典型,最终不得不拆除,“教训极其深刻”。
而同为曾经的“尴尬千万人口城市”保定,已逐渐接受现实,不再执着于轨道交通。
与此同时,公众舆论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过去“建地铁/轻轨=城市发达”的认知正在消退,更多人开始追问“钱从哪来”“建好谁坐”“是否浪费纳税人资金”,从“基建崇拜”转向“成本意识”。
![]()
对于南阳而言,与其执着于“轻轨梦”这一形式,不如先聚焦核心问题:
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旅等特色产业,吸引人口回流、提升居民收入?
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增强城市吸引力?
毕竟,城市发展的核心不是“有多少条轨道”,而是“居民生活是否便利、就业是否容易、收入是否增长”。
![]()
若为了“圆一个梦”而忽视现实困境,最终可能重蹈柳州覆辙,既浪费财政资金,又拖累城市发展。
当下,轨道交通的扩张窗口已彻底关闭,对于南阳这类城市而言,放下“轨道执念”,回归“小而美”的发展本质,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与其追求“高大上”的轻轨,不如完善地面公交、共享单车等“低成本通勤体系”,这或许更贴合农业大市的实际需求,也更能赢得民众认可。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