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生李其轩在浙江青田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验田里,迎来属于自己博士4年的“丰收日”——10余亩自主的试验田,10余个五彩斑斓的育种池,两间共50平方米的整洁的实验室。每年由他改良育种流程养出来的鱼苗,辐射了合作社的60多个养殖户。
![]()
同学们在当地华侨把自己家改造成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受访团队供图
大二时,因为“水产学导论”这门课,他认识了自己现在的导师——刘其根教授。2022年,依托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本硕博一贯制项目”,他从“课堂”走进了“稻田”。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稻田鲤鱼的食性演进,研究稻田鲤鱼从野外环境到高山稻田这个特殊环境驯化后食性发生的变化。于是,他把自己的课堂“搬迁”到了浙江青田。据悉,他是上海海洋大学“本硕博一贯制项目”的第一届学生。
在浙江青田,李其轩发现青田田鱼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原种保护体系。目前青田当地养殖的稻田鲤鱼种质来源比较单一,这不仅有种质退化、污染的风险,而且实验开展和种质保护工作也会受限。青田鱼的原种都是藏在大山里的,为此团队经常开车数小时,到深山里去寻觅那些祖祖辈辈养鱼的农户。这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的朴实农民手里,往往有最原始最珍贵的稻田鲤鱼品系。
![]()
同学们上山寻找原始野生种族鱼类。受访团队供图
由于在青田没有实验室,稻田里面采集的样品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保存,都需要带回学校的实验室处理。2023年,上庄村的华侨林国平以合作社的名义邀请课题组开展青田田鱼的模式改良工作。他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免费实验室”,提供合作社的稻田开展田间养殖实验,更是在自己家里的房间装了热水、空调、洗衣机等等设施,改造好给李其轩等人长住。
李其轩和同学们每年3月育种季节开始就会一直待在青田直到10月水稻丰收,冬天就带着样品回到学校分析、处理、写成论文,第二年带着结论回来,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农民听。
![]()
水产博士到农户家里给鱼“看病”。受访团队供图
现在,完全归属于学生自己管理设计实验使用的试验田有10亩以上,其中既有10余个40平方米标准的小区块,连着独立的供水系统以保证稻田理化因子研究的可靠性;也有大片隔开的农田,半亩作为一个区块,用于研究稻田鲤鱼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十几个的育种池目前保藏着五个青田不同地域不同体色的原种群体和青田田鱼的“祖先”——瓯江野生鲤鱼,作为后续育种的基础种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