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森林club联合浦睿文化共同举办的《被困住的人》线上共读活动,于上周五顺利完结!从8月22日至9月11日,为期三周,分为第一部轻松读和三部大挑战两种模式,我们和150+位读者一起走进了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笔下一个个“被困住的人”的故事中。
在特雷弗的笔下,没有英雄,只有被日常绊住的普通人;没有答案,只有自己无法言说的孤独回声。《被困住的人》收录其20多年间创作的73个经典短篇,这些故事凝结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让读者在这些人物如梦魇般两难的困境中,窥见人性的幽微之处和人生的真相。
我们邀请了本书策划编辑余西以及诗人、译者胡桑老师与我们分享故事背后的细节,同时也收获了众多读者的阅读反馈,在此整理两场共读加油站的内容,希望能和更多的人踏上阅读特雷弗故事的奇妙之旅。
![]()
共读加油站(一)
分享人:策划编辑余西
余西:谢谢大家,因为共读,让我有机会梳理了做这本书的时间线。我翻了一下这本书的选题单,是在2020年策划这本书的,当时离特雷弗过世差不多有4年的时间。
![]()
余西:当时很多作家,以及爱尔兰的总统都公开哀悼他。爱尔兰总统迈克尔·希金斯发表声明,说特雷弗的去世是“爱尔兰文学和世界文学的重大损失”。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则发推文说:“特雷弗是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构思巧妙,感情充沛,笔调节制。”
读者1:怪不得书里总是提到角色是爱尔兰人。
余西:特雷弗的短篇有爱尔兰人,也有英国人。在他过世之前,其实已经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经典作家的地位。2013年之前,他一直是诺奖的热门人选。2013年,门罗获得了诺奖,大家觉得他获奖的机会不大了。因为门罗和特雷弗被认为是当时英语世界写短篇最好的两个人。
特雷弗是英国世界最伟大的两位短篇小说家之一,另一位是爱丽丝·门罗。其他无人可及。
——《纽约时报》
读者2:比耶茨好看
读者3:俺觉得特雷弗比门罗好看
读者4:特雷弗的短篇后劲很足
余西:我个人觉得,耶茨长篇很厉害。特雷弗和门罗,他们俩确实是长时间在写短篇的,虽然特雷弗也写过长篇。门罗和耶茨各有各的好。
读者5:他俩有过关于短篇写作的交流之类的吗?
余西:我查了,没查到相关信息,做文案的时候查了很多作家对他的评论。这是我当时搜集到的一些作家评论:
即便不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以来最好的小说,也是最好的短篇小说集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他的短篇小说集《Angels at Ritz》)
威廉·特雷弗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最好的作品可以与契诃夫比肩。他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成就如此之高,以至于掩盖了他的长篇。
——约翰·班维尔(布克奖得主)
威廉·特雷弗的风格毫不张扬,而是朴素、分明,像一刀一刀凿刻出一般(他最开始曾从事雕塑)。他可以在一篇故事的头几段里,不动声色地设定整个场景,致力于细节、不起眼的瞬间、零散的思绪。和艾丽斯·门罗的作品一样,他的小说里经常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但另一方面,他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戏剧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如梦魇般的两难境地。
——科尔姆·托宾(爱尔兰著名作家)
如同他的榜样契诃夫,威廉·特雷弗简洁、耐心而真诚地允许生活袒露内己,不加任何道义宣说;他是高妙的大师,将纷扰人类的想象力、我们的激情和那些良知的微妙波动尽显无遗。
——V.S.普里切特
(英国作家,以短篇小说闻名世界)
我读了很多他的书,不仅反复阅读,也喜欢按照著作的出版时间顺序依次阅读。他对人物的悲悯和理解无数次打动我的心,令我百度不厌。
——李翊云
余西:2020年,国内已出过特雷弗很多的中后期短篇集,99读书人短经典里的如《雨后》《山区光棍》《出轨》,这些都是他中后期的代表作品。
我当时读过他的《雨后》,就在决定做这个选题的一个月之前。《雨后》翻译语感不大好,但绝对是很牛的一部短篇集。
读者6:还有《终场故事集》哈哈,是我第一次读读他的作品,发现叙事缓慢,很多细节,很有生活感,一种爱尔兰的人间烟火气,而且他的细节在中后半段都为呈现主题推波助澜。
余西:特雷弗的文本一开始可能很难进入,但读进去就会觉得他很好。
读者7:老师请问这次这部书包含了雨后的篇目吗?
余西:没呢,我们收录的是他中早期的短篇《被困住的人》。一个是特雷弗本身的地位,一个是我自身的阅读感受,让我觉得可以去做一本特雷弗。
读者8:哇 马爱农老师之前翻译过特雷弗啊!
余西:马老师翻译过《山区光棍》,这也是我选择马老师翻译这本书的原因。我比较了一下《出轨》译者的译文和马老师的翻译。前者会更抒情一些,马老师会更克制一点。我理解的特雷弗和马老师的译文更为接近。所以就找了马老师。
我一开始是想做特雷弗《里兹的天使》这本书。这是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个人觉得也是他的成名作。我喜欢的一个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对这部短篇集评价很高:
即便不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以来最好的小说,也是最好的短篇小说集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我联系了版权代理,被告知特雷弗的早期短篇集是不单独授权的,要做的话,只能做1992年出版的Collected Stories,也就是我们目前的这本,收录了他1967年至1992的几乎所有短篇。
读者9:那现在看来,对读者来说,也许是好事呀
余西:对读者是好,对我就很悲惨……因为太厚了……但你说得很对,这个短篇集是特雷弗在英语世界流传最广的一个短篇集,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媒体的年度好书。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特雷弗的一个写作脉络。是特别好的书,就是太厚了。我一开始就想到会很厚,但再厚,我想也跟《约翰·契佛的短篇小说集》和门罗的《传家之物》差不多吧。结果,等翻译稿到齐的时候,发现比它们更厚……实际字数近90万字,是我编过的书最厚的一本。我们之前做过《伊甸之东》仅仅是他一半的体量。
光妹:1726页,这个数字已经牢牢刻在我的脑海里!
余西:我现在对内容什么的已经记不住了,但记得的只有两个字:很厚!!我当时就想着,这个体量,不能去祸害别的编辑,只能祸害我自己。马爱农老师翻译了两三年,我们读的时候,大概是两三周。
![]()
(原版Collected Stories)
余西:请允许我吹一下马老师。这个体量的书,一般译者我觉得可能翻着翻着就放弃了……但马老师把它翻了。
有两件事我特别感动。我们是这样合作的,她翻完部分,交给我看稿。但马老师翻译完之后都会反复校译,确定放心了才把稿子交给我们的。所以整个看稿的过程中我看得是很舒服的。
然后就是这次上海书展,大家看到的照片。马老师来我们展位,看到了我们写的推荐卡片,回来后就说很感动。她聊起了自己翻译过程中的体验,她说,翻译这个稿子的时候,她经历了很多心理的低谷,但她觉得翻译这本书给了她很多支持。我当时特别感动,虽然没有流露出来……在她这么难的情况下,还是把这么厚的书如此高质量地翻译出来了。
![]()
(马爱农老师在上海书展浦睿文化展位)
![]()
(编辑余西手写小卡)
余西:接下来我说一下我作为编辑做的两件事。一个是把书稿分了章节,原书是没有章节的,是将所有的短篇放在一起,而且也不是按时间顺序分的。
光妹:放在一起有一种不顾读者死活的气息,我甚至不知道该读到哪里喘口气。
余西:然后我就把特雷弗每个短篇单行本的目录找出来,以时间为线,将每个短篇集里的短篇放在了一起。因为这样的话,大家的阅读压力就没那么大了,而且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作家的创作脉络。上面的圈圈和红字,就是为了找到与短篇集对应的短篇做的痕迹。
![]()
读者10:哈哈哈,我昨天还说,每一个故事读完都要先吸氧,再接着往下看。尤其是情绪被故事情节调动起来之后,能和前面的故事产生共鸣之后……一边读一边吸氧
余西:是的,他本来的短篇密度就很高的,如果连在一起就比较可怕了。
然后就是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被困住的人》。这也是我的阅读感受。作为文学爱好者,本来是极力想用直译的书名,比如《特雷弗短篇集》之类的。但读下来之后就想着,这是一个被困住的故事,这也是,这又是……这几个字就反复出现了,虽然并不全是,但特雷弗确实很喜欢将人放在被困住的境地里。
读者11:特别贴切
读者12:这个名字太恰当了,本来还有人笑称,这本书应该是被困住的读者
读者13:哈哈哈哈倒也不是不行!第一个故事《中年相遇》,第一次通读之后完全是懵的,又反复读了两三遍,结果跟群里的书友讨论的时候又回头来回品细节。
读者14:简洁精准!和特雷弗的写作一样,虽然汉语不喜欢被字句,但这个名字很特雷弗,简单,直接,朴实,意赅
读者15:这个名字真的好棒
余西:谢谢大家我其实是很忐忑的,中间反复来回了N多次,最终作为编辑的我,战胜了作为文学读者的我。
读者16:我已经开始想象,如果编辑的这个纠结过程被特雷弗捕捉作为小说素材,会是怎样一个“读完感觉什么都没发生”的作品哈哈哈
余西:他的有些小说确实是什么都没发生,但内部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荐大家去看看《都柏林人》,《都柏林人》和特雷弗的短篇,在某些时刻气质很接近的,就是什么都没发生,但已经发生了很多这点来说。
![]()
余西:最后我讲讲设计哈。设计这块,我当时给了设计师两个画家的名字和一句话:要一种安静的、被模糊的感觉。我觉得这也是特雷弗短篇给我感觉。然后两个画家的名字,一个是北欧的画家: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o)
![]()
少女肖像(1885),哈莫修依
![]()
织毛衣的少女(1887),哈莫修依
另一个是爱尔兰画家:保罗·亨利(Paul Henry)
![]()
![]()
余西:Vilhelm Hammersho代表模糊,Paul Henry代表安静。设计师给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就是大家看到的,另一个是这样的:
![]()
![]()
余西:其实也蛮好看的,但北欧的元素太强烈了,所以用了目前这版。
共读加油站(二)
分享人:诗人、译者胡桑
(以下为直播分享文字版整理)
特雷弗应该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尤其短篇的话,可能还在前三位。因为我读短篇不太多,我喜欢读长篇,但是短篇里面,特雷弗的短篇我是经常读的。还有卡夫卡的短篇,我也是反复读。读短篇有点不太满足,有时候你读个十几分钟就把一篇读完了,最多也就一小时读完了,就好像那种阅读的刺激、那种漫长的感受缺少了一点。
但特雷弗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我觉得他笔下的那个世界,我感到很亲切。
特雷弗是爱尔兰人,这点很重要。在欧洲,爱尔兰在文化上相对来说是一个边缘的国家。它处在欧洲的边缘地带,地理上是,文化上也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凯尔特人的后代,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号称野蛮民族的后代。这一点决定了它的姿态跟欧洲的主流文明——拉丁文明和雅利安文明——是有一种疏离感的。这也是我喜欢的,我就是喜欢关心这些对欧洲主流的思想和写作有一种距离感的姿态。
还有一个就是,特雷弗是新教徒。其实爱尔兰是个天主教国家,但他又是个新教徒,所以他在爱尔兰这个国家里面又是边缘。特雷弗所身处的是一种在天主教文明中很小的一个群落,就是爱尔兰新教。在小说里面他会不断地强调这种宗教之间的一些边界、一些冲突、一些隔膜。
比如,如果你们有读过《艾维拉·特雷莱特的复活》那篇小说的话,会发现故事里的那个小孩,他进入一个教堂,教堂里面的牧师就对他说:“这不是你的教堂。你不要轻易进入这个教堂,除非你想成为新教教徒。”所以教堂之间或者教派之间的这种隔膜,在他的小说里面是一种很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个就是,特雷弗他出生的地方是爱尔兰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叫Mitchelstown(米歇尔斯顿)。Mitchelstown在科克郡,而科克郡是整个爱尔兰南方一个相对比较乡村的郡,它的田园风光很著名。所以特雷弗不是一个出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当然他后来其实是去了伦敦的,有很多大都市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读他的小说,会发现他基本上不写大都市的生活经验。他的小说里面很少见到那种都市现代性,或者说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面写的那种漫游、面对人群的孤独感,这种他是不太写的。他更多写的是小村镇,或者爱尔兰的乡下的那种生活观念。尽管他的很多小说其实写到了伦敦,因为特雷弗后半生基本上生活在伦敦,但是他把伦敦其实写得也很乡村,我们看不到伦敦的都市性,这一点也很重要。
![]()
特雷弗在1928-2016年这个漫长的生命中,他其实是生活在20世纪的,少部分时间生活在21世纪,但我总觉得他一直是一个20世纪的书写者。他看上去好像挺传统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他是20世纪的作家,所以他又被称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他关心人在生活中的那种困境感,我喜欢他也是这一点,就是他把人们和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爱尔兰社会背后的那套法则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重要的命题。
我读一段他在《巴黎评论》访谈录里的一段话,可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很多主题:
我的悲剧感或许源于童年,我认为喜剧和悲剧的根源都在这里。爱尔兰的挣扎,以及其中的悲伤,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是很好的背景。
他在别的地方也说过,爱尔兰这样一个背景,他是不能直接写入小说的。他作为小说家是要跟这个背景进行一定的疏离的,或者说偏移的。如果只是把他的所有小说都视为个人自传,那也是有问题的。他觉得小说家是对生活极其敏感的人,同时又是把这种生活进行塑造、进行偏移之后的一种状态。他说: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是很好的背景,但对我来说却并非任何灵感来源。
所以他觉得爱尔兰给他的那种挣扎、悲伤感并不是他的灵感来源。为什么呢?因为他说:
似乎触动我的是存在于两个或三个人之间的某种东西。
所以他的小说基本上是群像,他不太写一个主人公,尽管他很多小说的名字看上去是写一个人,但是他其实更想写这种两个或三个,有时候是四个人的相遇。比如我们这个书的第一篇就是《中年相遇》,很有意思。两个中年人在旅馆里很戏剧性地相遇,其实是一种假装的出轨,通过假装出轨来完成那位女主人公想要离婚的某种愿望。
他最关心的是存在于两个人或三个人之间的某种东西,并不只是爱尔兰给他的那种童年生活经验。如果他们各自的快乐或痛苦源自于某种政治因素,那么政治原因也应该在其中。最后那句话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尽管爱尔兰是他的一个写作背景,但是他更想关心的是人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在这个爱尔兰或者英国——他很多小说是在英国的——这样一个大的社会里面,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里面,人和人到底达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
你们读他的小说会发现,其实他大部分的主人公出生在二战前,成长于二战期间,然后在二战后成年,也就是五六十年代。这个时代是他最喜欢的,因为他最理解这个时代。他从中发现了人和人关系更本真、更本质、更深刻的那些联系。
在我的理解里面,这些联系有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社会,或者说社会所形成的那个制度,对人的某种伤害,或者说创伤吧。他小说里面那种创伤感是很重要的。所以有些批评家认为特雷弗有点悲观,让人读完觉得这个世界很灰暗。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可能有些偏颇。他的小说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悲观,而是他更能理解人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更深层的关系。他是带着一种理解的姿态去书写的。
这种创伤其实在很多小说里都有,比如《二号妻子》里面那种妻子的身份的空洞和不确定。还有《幸福的家庭》里面,那种看上去是幸福的家庭,其实妻子一直是痛苦的。那个妻子叫伊丽莎白,她通过幻想出一个男人来完成或者弥补她在婚姻中的缺憾。
你会发现,这些小说人物的背后是一个很大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尔兰和英国的社会,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提升为所谓的20世纪中期的社会结构。这个结构其实在他小说里可能还思考得更深,就是到底谁在左右这个社会结构?这个创伤的根源是什么?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小说里面那些男人、那些父亲、那些追求女性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很“渣男”。或者说他们都有一种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妻子的隔膜,一种冷漠和隔膜。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他的很多小说在处理性别之间、欲望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写过几个关于婚礼和家庭的小说,像《特蕾莎的婚礼》《花园里的婚礼》《幸福的家庭》,还有《破碎的家庭》。你可以看到,婚姻和家庭是他小说里很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这些结构里面,你会看到特雷弗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痛苦、创伤,它起源于什么?
![]()
特雷弗特别喜欢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这种问题怎么出现的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特雷弗的小说,对话写得特别好。很多小说家写对话写得不行,很啰嗦。我经常看一些长篇小说,看到对话我就翻过去,写得太啰嗦了。但是特雷弗的小说精华就在对话,他的对话里面那种精妙、那种细微,非常厉害。他把人内在的隐曲、内在的情感那种细微的波动写得非常到位。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我们因蛋糕而醉的日子》里面的主人公麦克,他不停地被迫说话。而被迫说话是很不愉快的,因为那个话不是你真诚的精神的表达,你在被一种机制所笼罩,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叫做胁迫。小说一开头就非常有意思。因为他被迫打电话,所以他跟他的恋人露西打电话是这样的:
“露西。”
“你好,麦克。”
“你怎么样?”
“很好,麦克,你呢?”
“我也很好,我只是想打个电话。”
“谢谢你,麦克。”
“我们必须很快再见一面。”
“是的,必须。”
另外特雷弗是特别喜欢写欲望的,尽管他的欲望写得一点都不色情,但是他对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是写得特别多的。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关系就被简化为一种欲望关系,这是特雷弗觉得很可悲的。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候的恋人》里面,男主人公诺曼是一个有妇之夫,喜欢上了一个药店的售货员玛丽。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真有爱吗?这个很可疑。然后两个人约会的地方非常搞笑,是在一个号称很豪华的酒店。这个酒店很贵,他们开不起房,所以他们只能在酒店的洗手间里约会,这是非常搞笑的。这种幽默感来自于对这种只剩下欲望的人际关系的某种反讽和批评。人和人之间如果只有欲望的话,那么家庭不会被称之为幸福的家庭,只能是破碎的家庭。
还有一种就是妥协。人不得已而妥协。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小说里面有很多都是关于爱情或婚姻的,比如《浪漫舞厅》、《特蕾莎的婚礼》、《花园里的婚礼》。
这种妥协也表现在人和人之间没有真正交流,或者没有真正完成一个关系的时候,某种临时性的关系的缔结。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理解或不了解,但往往随着生活的展开,会出现很多悲剧性的东西,这是特雷弗想告诉我们的。
比如我看群里面有人讨论过《草地寡妇》,对不对?在《草地寡妇》里面,两位男性去钓鱼,去像男的一样过一种舒适生活,两位女性就只能成为草地寡妇。所谓草地寡妇,就是被“遗弃”在草地上,只能搞点野餐,妇女之间相互聊天,她们没有自己的空间。草地是一个公共社会之外,或者说男人社会之外的一个“飞地”,它这里面没有任何社交的意义,只有一种时间的耗费。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夫妻关系里面有很多妥协的东西,女性没有真正获得这个社会的自主权,所以就变成一种临时的妥协关系。
还有就《特蕾莎的婚礼》里面也是,那个女主人公害怕成为老处女(spinster)。整个小说集里面spinster这个词出现过几次,很关键。很多女性其实并不是真的爱一个人才嫁给他的,是为了害怕孤老终身,成为老处女。所以她就临时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那么他们的婚姻、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必定会慢慢地产生裂隙。
精神关系的缺失,其实来自于日常的耗损,以及日常背后所能提供的、实现自我愿望的可能性之匮乏——除了欲望,人其实很难实现更深层的愿望。因此这个社会是不文明的,或者说,是有问题的。而特雷弗正是要在这样的社会里提炼出一类人,让我们看到:人只有先看清自己与社会之间那种束缚性的、不自由的关系,才可能进一步理解什么是自由。
当然,他不是哲学家,不会直接告诉你什么叫“精神”。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自我主体被照亮,并且能够真正“看见”——这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还要获得另一个主体的爱、友谊、亲密或联结,这更是难上加难。“看见”已经很难,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看不见的;而即便看见了,也未必能得到。在他笔下的乡村或小镇社会中,有时候你就算看见了,也得不到,因为根本不存在那样的人——那是需要我们去追寻的。
![]()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因为特雷弗本身是广告文案写作者出身,后来也做过雕塑家,所以他对于广告社会所塑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可以去爱、可以去建立友谊的人?是因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被以广告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法则所异化。
比如《第四十七个星期六》里面,商人麦卡锡爱上情妇马威,看似很爱,但其实每次见面只带一瓶劣质葡萄酒——他是有钱的商人,但舍不得买更贵的。为什么?因为对他来说,与马威的关系只值一瓶廉价酒换来的片刻身体欢愉,这是非常异化的。他好像表现得很爱马威,却连她27岁生日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短,只有“第四十七个星期六”——一年有五十多个星期六,所以他们俩的关系还不到一年。而“星期六”本身也很有意味:它本是工作日结束,人与人可以放松相对的时刻,但他们的星期六约会却成了一种无聊的、被异化的关系。
再比如第三卷里的《莫维希尔的纪念物》这篇就更有意思。莫维希尔表面上是个广告标签设计师,拥有光鲜的身份,但暗地里却是个色情制片人。所以他理解的情感或爱情,就是色情——他根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最珍贵的精神关系是什么。因此这篇小说的题目极具讽刺意味。
特雷弗的小说往往带有幽默感,比如刚才提到的《第四十七个星期六》,还有这篇《莫维希尔的纪念物》——所谓“纪念物”(memory),本应是珍贵的、我们为离去或逝去之人保留的物品,但在这篇小说里,“纪念物”却是一堆黄色片子,象征着他整个人生的崩塌,非常讽刺。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个时候的恋人》结尾提到了一首歌?在第二卷第457页,男主人公诺曼与玛丽的约会中写道:“有时他隐约听到远处传来音乐声,还有披头士赞美一段洗手间恋情的声音。”披头士有首歌叫《She Came In Through the Bathroom Window》。“浴室窗户”本来是一个反叛的、激烈又浪漫的意象,女主角越窗而入,代表着爱情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但在这篇小说中,“bathroom”却变成了一个可笑的空间——两人因为开不起昂贵的宾馆房间,只能去洗手间临时约会,非常讽刺。而他却还很怀念那段时光。文中写“披头士赞美一段洗手间恋情的声音,正如他们曾经赞美过埃利诺·里格比和那个时候的其他人一样”。另一首歌就是《Eleanor Rigby》,如果听过就知道里面有一句动人的歌词:
“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belong?”
所有孤独的人,他们归宿在哪里?他们属于何方?
这句歌词隐含了特雷弗很深的寄托:这些人其实都很孤独,并非天生就“坏”,而是不得已才如此。西方评论家常将他笔下的人物称为“带有恶意的人”,但他们其实身不由己,有时候连自己都无法控制或改变自己。但他们仍有一种渴望,就是“belong to”——属于某个地方。我觉得他们不属于他小说中写的六七十年代乡村、城镇或伦敦郊区那个社会,而应该属于一个能让人与人达成精神联系的世界。
我觉得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晰一些,因为很多东西已经可以被谈论、被讨论。比如我看小红书、豆瓣,发现有很多人正在“觉醒”,正在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更重要。但我们对于他人的某些缺陷、限制或恶意,仍然需要某一种姿态。对特雷弗来说,这些东西正是我们需要先去理解的。
比如第一卷第一篇《中年相遇》里有一句话,在第一卷第18页,是那位性冷淡的米利森先生说的:“你就是上帝创造的那样,你对自己的缺点无能为力,尽管别人会认为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缺点。”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放在全书开篇也很有分量——特雷弗早期比较成熟的一篇作品,所以他敢放在第一篇。他笔下的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陷,但却无能为力。即便意识到这些缺点,人也无法轻易改变——是背后那个巨大的创伤空间造成了这一切。而只有识别出这个空间,人才有可能走出去,或者至少敲开一点裂缝,去搭建更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们喜欢特雷弗,一定要读他后期的小说。1993年之后他还出版了很多作品,越到后面,他笔下人物的关系越呈现出更多的可能和出口,不再像早期那样只是呈现与理解,而是给出了一点点希望。
![]()
![]()
【新书推荐】
![]()
《被困住的人》
作者:[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译者: 马爱农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6
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故事集,收录他20多年间(1967—1992)创作的73个经典短篇,包括《我们因蛋糕而醉的日子》《浪漫舞厅》《里兹的天使》《那个时候的恋人》《边界之外》《来 自爱尔兰的消息》6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所有篇目,均为国内首次出版。
这是一个普通人陷入人生困境的故事。他们受困于家庭、婚姻、爱欲、人际关系,受困于幻觉、孤独、谋杀、晚年……这些故事凝结了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对人性和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总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会在他们如梦魇般两难的困境中窥见人性的幽微之处和人生的真相。
-End-
编辑:光妹&哈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