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要常开,广交四方。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贵在有度。
常言道:“门要常开,户要常闭。”
门要常开,开的是胸怀,纳的是福缘;
户要常闭,闭的是口舌,守的是根本。
开错了门易招祸事,闭不紧户常惹是非。
一开一闭之间,是为人的分寸,更是处世的智慧。
懂得其中的尺度,方能在开合间守住身心安宁。
![]()
1
门要常开,广交四方
智者有言:“门开喜气来,门闭福难生。”
“门”是家宅的外门,迎客送友,纳吉接福。
立身处世中,指的便是敞开的胸怀与开放的姿态。
人间情谊,有来有往方能长久;机缘福气,也常在流通中汇聚。
闭门谢客,看似清净,实则筑起了高墙,隔绝了温情与互助的可能。
真正通透的人,懂得走出去,也欢迎走进来:
主动与邻里交往,与亲友走动,与社会联结。
常开心门,运势自然通达。
东晋时有位叫周处的隐士,因早年仕途受挫,便隐居深山。
他终日闭门读书,拒绝与乡邻往来。
并且,他将柴门紧闭,即便有人敲门求助,也谎称不在家。
久而久之,邻里见他孤僻,便不再与他来往,门前常落满枯叶。
一年冬日,山中失火,周处的茅屋被引燃,他孤身救火却力不从心。
正当绝望时,曾被他拒之门外的几位农夫提着水桶赶来,合力扑灭大火。
看着众人被熏黑的脸庞,周处羞愧不已。
此后他主动拆去柴门,每日清扫庭院,遇邻里便热情招呼,还常帮村民修补农具。
乡邻们也渐渐接纳他,农忙时帮他耕地,节庆时邀他做客。
周处感慨道:“闭门锁心,只会困于孤寂;开门迎客,方知人间温暖。”
《荀子》中讲:“人之生不能无群。”
人活于世,非孤岛独存。
常开“门”,并非毫无戒备,而是秉持开放之心,拥抱世间的善意与温暖;
是主动伸出援手,积累人间的福德与情义。
别把自己困在一方小天地里。
多结识朋友,交流想法,才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有时候,机遇往往藏在与人交往的点滴中。
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交谈,都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契机。
广结善缘,不是无谓应酬,而是为人生留些余地,为危难时备一条互助的路。
今日种下的善因,终会在不经意间结成善意的果。
![]()
2
户要常闭,谨言慎行
曾国藩曾言:“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户”是家宅的内门,也是内心的方寸之地。
对外交往固然重要,但若毫无界限,任由外人窥探家私,则难有宁日。
户常闭,不是冷漠孤僻,而是懂得边界,守住分寸。
不说不该说之话,守护隐私、谨言慎行。
这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亦是远离是非的智慧。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在县衙任职的普通书吏张某。
张某为人谨慎,工作勤勉。
一日,他偶然得知县令即将被朝廷派来的巡按御史秘密调查,此事极为机密。
回家后,张某忧心忡忡,深感县令平日待自己不薄。
于是在饭桌上与妻子私下议论此事,叮嘱她万万不可外传。
其妻虽点头答应,次日与邻居妇人闲聊时,却忍不住将此“秘闻”当作谈资炫耀。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县令耳中。
县令震怒,认定张某泄露机密,居心叵测。
不仅寻由将其革职查办,更罗织罪名,使张某身陷囹圄,家道中落。
一次本意在家人间倾诉的忧心,因未能严守心门,管住至亲之口,最终酿成大祸,断送了前程与安宁。
《增广贤文》有载:“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再亲近的关系也要有分寸,再热闹的场合也需留余地。
毫无保留地袒露一切,往往事与愿违。
以为是在分享,却不知出口之言便如泼出之水,再难收回。
时机不当,言语需深藏心底;对象不宜,心声更应紧锁。
但这绝非消极避世,而是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明白言语的分寸。
懂得适时闭口,守住心门,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内心安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稳步前行。
![]()
《菜根谭》有载:“待人宜宽,律己宜严。”
开门是入世的智慧,广结善缘;
闭户是出世的清醒,慎独慎言。
一入一出中,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共生。
为人,既应容得下人情百态,又应守得住心底澄明。
开合有度,自如切换,方能收获从容自在的通达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