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数百万乌克兰人被迫离开家乡,散落世界各地成为难民。
他们之中,有人艰难适应、努力谋生,也有人因不同国家的援助政策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甚至公开表达不满。
![]()
早在2023年5月16日,一位乌克兰难民,在网络上吐槽,中国什么都好,可就是需要工资才能领钱。对着镜头表示,在德国什么都不干,每月都能拿到4200,可是在中国就不一样。
可是为何她不继续在德国生活呢?难道是被赶出来的?
![]()
![]()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已导致超过140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约630万人在欧洲各国登记为难民。
为应对这场二战以来欧洲最严重的难民潮,欧盟迅速启动了临时保护机制,允许乌克兰难民跳过冗长的庇护程序,直接获得居留权、工作许可、医疗及教育服务。
![]()
作为接收难民的主要国家之一,德国推出了颇为“大方”的援助方案,每人每月500欧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的补助,提供免费公寓、暖气和儿童教育支持。
这种来了就发钱的模式,确实在短期内为难民提供了一条缓冲带,但也无形中催生了一批躺平族。
![]()
像安娜这样的年轻人,很快发现原来不工作也能过得不错,每天早上喝咖啡晒太阳,下午逛街刷剧,晚上还能笑话那些忙着找工作的同胞。
不用付出劳动就能维持基本生活,让一部分人迅速陷入舒适区,甚至拖家带口薅羊毛。有报道提到,一个乌克兰家庭通过不断接应家人、冒领补助,竟一口气卷走了德国政府4万欧元。
![]()
好景不长。2024年起,德国及其他欧盟国家陆续调整政策,明确要求适龄难民必须参加工作或职业培训,否则将失去补助资格。
现实的转变让许多像安娜一样习惯白拿的人感到不适应,他们开始寻找下一个福利更好的目的地。
![]()
也正是这种依赖心理,让一些人把难民身份视为一种特权,却忘记了接受帮助的本质应是重整旗鼓、而非永远躺平。
那么,当这些人来到中国,面对不一样的文化与政策时,又发生了什么呢?
![]()
![]()
中国并不是传统的难民接收国,但对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一直秉持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临时安置与基本保障。
当安娜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她像很多初来者一样被现代化都市的景象吸引,高楼林立、美食多样、生活便捷。她兴奋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甚至扬言“要永远留在这里”。
![]()
可没过多久,现实问题接踵而至。中国的难民支持政策更倾向于提供临时庇护和基本生活保障,而非长期现金补助。
要想在这里稳定生活,就必须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安娜忽然发现,之前那套躺赢逻辑行不通了。
![]()
她开始抱怨,在德国都不用工作,为什么在中国就要?但她似乎忽略了,自己正身处一个和平且运转高效的社会。
这里有工作机会、有社会秩序、有发展空间,但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安娜不停地找工作,却总因为太累、钱少等理由而放弃。
![]()
她期待的是继续被养着,却未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义务长期供养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中国对待难民的方式,其实更接近助人自助的理念。
我们提供的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暂时的避风港,而不是永远的温室。不仅是德国,欧盟也开始不同程度的措施。
![]()
![]()
安娜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不少欧洲国家发现,最初出于人道主义推出的高福利难民法案,虽然解决了紧急安置问题,却也带来一系列长期挑战。
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就业困难本就使难民融入缓慢,而直接发钱的方式反而降低了部分人的求职意愿。
![]()
根据乌克兰智库经济战略中心在2024年底发布的调查,计划返回乌克兰的难民比例已从2022年的74%降至43%。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接收国长期居留,主要是因为乌克兰持续的不稳定局势,尤其是男性实施旅行禁令导致很多家庭难以团聚;也是因为不少难民逐渐在国外找到了工作、孩子融入了当地教育系统。
![]()
但留下,不代表就能轻易融入。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职业技能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难民。
研究表明,2022年至2024年间,尽管欧盟为乌克兰难民提供了工作许可,但真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并不高。
![]()
很多人从事低技能临时工作,收入不稳定,更多人则直接依赖补助生活。久而久之,这不仅加重了接收国的财政负担,也让难民群体陷入边缘化困境,他们没有真正融入,也没有实现自立。
2025年6月,欧盟宣布开始研究乌克兰难民的遣返计划,并鼓励有条件的难民返回乌克兰。同时多国缩紧福利发放,强调工作与融入才是长期解决方案。这一政策转向说明,难民援助不能只有给,还要有导;不能只讲权利,也要讲责任。
![]()
中国在这方面采取的做法,其实更符合可持续原则。我们不鼓励不劳而获,而是努力为愿意工作的人提供机会。
这不是抠门,而是对每一个人未来发展的真正负责。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建立与社会的连接,获得认可、实现价值。
![]()
![]()
安娜的吐槽,也引发难民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用谁更慷慨来衡量的问题。它涉及政策设计、文化接纳、社会资源以及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理解。
中国有句古话,救急不救穷。真正的援助,应当帮助人找回自主生活的勇气和能力,而不是无限期地提供免费的午餐。
![]()
无论是欧洲国家从高福利转向促工作,还是中国始终如一的鼓励就业、融入社会,都在提示我们,长远来看,唯有让难民获得自立的手段,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美解决难民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更理性、更负责任的方式去面对。就像这场冲突终将走向结束,而这些颠沛流离的人们,也应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生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