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上海这边的朋友比深圳少一些”,来上海求职的小王在青旅住了一个月后,轻轻吐出这句话,收拾行李回到了深圳。
他没有等到任何面试通知,只有自己精心修改的作品集陪伴这段旅程。
这不是个例。
2025年8月,中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已达18.9%,几乎每五名非在校青年中就有一人处于失业状态。
青年旅社成了这代人的临时避风港,也是他们梦想的起始点和终结地。
青旅变迁,从背包客驿站到求职者避风港
曾经的青年旅社,是背包客和理想主义者的天下。
2008年,我走川藏线时住过的青旅里,充满了分享旅途故事的热情面孔。
那时的青旅,是旅程中的驿站,是结识志同道合伙伴的地方。
如今的青旅已经变了味道。
![]()
以上海张江高科的一家青旅为例,四人间水电宽带全包,每天80元,周末回苏州,既能驻守苏州,也不耽误上海工作。
这种“改造型青旅”已成为许多人在大城市谋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五分之一失业率,一代人的生存困境
2025年8月,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录得18.9%,为2023年12月公布这一数据以来新高。
这个数字背后是今年创纪录的1222万高校毕业生,比2024年增加43万人。
招聘需求却在下降。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学毕业生岗位同比减少22%,而求职人数增加8%。
传统吸纳毕业生的房地产、互联网、教培和金融行业招聘缩减最多。
原子化脱嵌,无根一代的漂泊状态
当代青年正经历着“原子化脱嵌”。
从熟悉的家乡、学校进入陌生社会,经历空间、社会关系和职业路径的多重脱离。
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无法从老乡、亲友等熟人社会获得支持。
![]()
住进青旅的中国青年,往往是在完全陌生的城市中求职,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更大、更复杂。
他们拉上床帘,独对自己;打开床帘,就是世事万象。
末日生存,与时间赛跑的年轻一代
面对不确定性,年轻人学会了随时为最坏结果做好准备。
28岁的小王已经实践过摆摊卖淀粉肠的“最低生存方案”。
![]()
他理性分析:“只需投入200元(其中100元买烤肠炉,100元进货)的生意才是最优解”。
另一部分年轻人则寄希望于玄学。
从西方的塔罗、星盘、占卜,到东方的算命上香、紫微斗数、求神拜佛。
一位接触八字的年轻人说:“如果它告诉我未来会好,我就好像有了生活的信念,现在的苦难都可以忍过去”。
内在性转向,重建价值体系的努力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一些年轻人开始了“内在性转向”。
即关注自己的内在生活,有对内心和谐的强烈兴趣和努力追求。
20岁的社会学学生小李选择了辞去实习工作:“这是我迈入职场前最后一个暑假,我难道不应该休息一下吗?”
![]()
她对“人格成熟”的定义是:理性看待世界,接纳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于社会,而不依托于其他任何身份。
她已经明白,找到符合预期的工作很难,但找一份挣钱的工作并非不可能,“我肯定能活得下去”。
多元选择,社会包容与政策支持
社会需要包容多元的职业选择。
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创业教育专家李家华指出:“职业本无贵贱,无论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
各地政府也在出台措施。
山东省提出对在重点制造业、急需生活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重点群体,按照个人社会保险缴费额的25%给予本人补贴。
广西则对吸纳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就业的企业,按照每招用1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