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文革”期间,无锡北塘区长安桥祝栈弄内的一个工地上,一支建筑队伍正在开挖房屋基槽的土方。这个工地属当地房管所管辖,拆除的旧房宽三间,拆完后再翻建一幢平房,基槽挖得不深,大概60公分左右,负责开挖土方的工人是当时名叫“城建三营”(即无锡市公房修建处)二连所属的一个土方班,共十个工人。
![]()
祝栈弄这个旧房翻建工程正值冷天,小工地没有食堂,工人们自己带饭在工地上煮了吃,一天正当吃饭时间,只有一个叫戴加才的工人在整修土方,一镐下去,基槽一角突然塌下一块土方,同时,一只陶瓷瓮头盖应镐落下,一只普通的、无锡人腌菜用的瓮头顿时露出了土。
![]()
瓮头
戴加才是一个有经验的建筑工人,他知道挖到窑藏了,立刻将正在吃饭的全班工人招来,共同清理这只翁头,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只见翁头面上是一张旧报纸,报纸上有一捧已经腐朽的的谷物,看到这些已经烂了的谷物,大家立刻明白这只翁头里面有“戏”,按照风俗,窑藏金银财物,一定要放上五谷杂粮破解,不然,金银财宝就要土遁消失。
再看这张旧报纸,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无锡沦陷期间出版的《新锡日报》,报纸上的广告刊登的是著名武生蓝月春在公花园的无锡大戏院的最后一场演出《骆马湖》。解放后蓝月春在新疆长期担任新疆京剧团团长。
揭开这张报纸,工人们不由地失声惊叫,只见耀眼的银条上,端放着一块长约8公分,宽约6公分,厚约2公分的金块,黄灿灿的,大家看了都惊呆了,10个人一致决定,立刻交给单位处理。
不久前,也是这个班组,在中山路西河头的“金星服装厂门市部”地底下,曾挖出三枚金戒指和六块孙中山头像的银洋,当时推班里的一位代表去上交,结果惹来不少麻烦,保卫部门数次派人来调查,询问金戒指有多重?银洋是“袁大头”还是“孙小头”?有了上次的经验,他们决定,当着全班所有人的面过秤,然后派三个人去交公。
![]()
袁大头
工地上没有秤,向邻居一位妇女借来一杆买菜的秤过秤,秤下来结果是,每根精白银条重一市斤,共25根,计12500克,黄金重8市斤,计4000克,那位妇女感慨道:“用买菜的秤秤金银没有听说过。”
当天土方班派三个人护送金银去单位上交后,祝栈弄挖到大元宝的消息立即传开,闻讯到工地上看热闹的人,将小小的工地挤得水泄不通,那位秤金银的妇女也是一遍遍地向旁人述说,这一消息也引起所在的北塘区政府有关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是,这只储满金银的瓮头乃无锡大堆栈主祝逸安家族中的一位未出家的老姑娘所有。这位富家老姑娘名下拥有房产,更有大量金银首饰,日军占领无锡后,她便雇了银匠金银饰品融化成金块、银条装入瓮内。那个拾金不昧的工人班组也得了奖励,每人得到一本《毛选》甲种本,以资鼓励。
除上述祝栈弄地下发现“窑藏”的故事外,还有一件类似的事件,也是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在中山路原大市桥以南,青果巷地块建造三层楼的新华书店时,基础开的比较深,结果引起书店工地北面三米处的一幢木结构老楼的山墙发生倾斜,有关方面督促该楼住户迁出,但屋主人不同意,宁愿自己花钱用木料顶住,也不愿搬,后来因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访问无锡,出于安全考虑,有关方面强令连夜迁出。那家主人不得已悻悻离去,原来当初这家人家买下这幢楼时,得知原主人在日军占领无锡后逃难时,曾有一笔数目不菲的贵重首饰埋在屋内,这家人家自搬入后,楼上楼下翻遍每个角落都没找到。
![]()
也就在原主人离开后不久,贵重财物在原楼梯的最后一级的地下,被一个拾荒者发现后拿走,等到拆房工人发现,拾荒者早就走得无影无踪,后来有人调侃道:“白白寻找二三十年,命里穷只是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