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观山湖公园,晨练的市民沿着湖岸慢跑,草木清香伴着微风拂过——这抹沁心的“观山湖绿”,正是观山湖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贵阳市观山湖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发展肌理,以“双绿并重”筑牢生态基底、以城乡融合激活生态价值、以文化赋能厚植生态共识,在山湖之间铺展开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实景画卷。
![]()
图/贵阳日报
坚持“双绿并重”,筑牢生态根基
无人机掠过观山湖区上空,镜头中尽是泼墨般的绿意:北麓的森林公园层林叠翠,城中的阅山湖波光映云影,就连街边的口袋公园里,也有老人带着孩童逗弄啄食的麻雀。这满眼生机,正印证着“生态是这里的‘根’”。
自2000年确立“生态环保型、园林式”的区域定位以来,观山湖区便攥紧生态底线:预留超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夯实生态本底,200余个公园星罗棋布,2024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9%,“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已成市民日常。生态向好的同时,产业也稳步向“绿”转身:依托“六大一制”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8.5%;GEP核算制度更推动“生态账”与“经济账”双向增收,2023年GEP总值较2021年增加92.5亿元,“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区”等“国字号”名片也接踵而至。
创新城乡融合,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环百花湖的高寨村,茶农挎着竹篓在茶园间穿梭,采茶体验、茶园民宿让“神鹊白茶”成了村民的“致富叶”;翁井村的草莓大棚里,亲子家庭弯腰采摘,“采摘+科普”让冬季游客超万人次——好山水要变“金疙瘩”,城乡融合是关键。
观山湖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核心,按“4+2+N”产业思路,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入股”打造“一镇一特色”,202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较2021年增长15.76%,“观桃”“泉水米”等成了网红生态品。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更是别具一格:百花湖的自然风光中融入数字文创工作室,茶旅康养与影视制作撞出火花,预计2025年可带动村落年产值超10亿元。
乡村环境也跟着“蝶变”。通过推进农村“五治”行动,2024年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行政村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徽派庭院”“草莓公社”成了都市人追捧的“田园打卡点”。目前,该区已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
厚植生态文化,增进群众获得感
“生态+教育”课堂上,孩子们在自然美景中沉浸式探寻大自然的奥秘;“生态+音乐”青年组钢琴大赛里,演奏者与观众一同沉醉在旋律与风光中;废旧物品循环利用大赛、“享山湖”音乐夜等活动接连亮相……2025年的“生态季”在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启幕,当地精心培育的“享在观山湖”生态文化品牌,正以愈发璀璨的光彩,吸引着更多人感受观山湖的生态之美。
2022年,观山湖区创新打造并发布“享在观山湖”生态文化品牌,明确每年6月至8月为“生态季”,构建“生态+”多元活动矩阵。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吸引约6万人参与,新媒体平台获赞超2万次、粉丝量超1.5万人。2024年“生态季”以“越过山海遇见你”为主题,联合广州唱响绿色“双城记”,携手飞天黄河音乐奖大赛奏响绿色乐章,还推出“生态+游学”“生态+教育”等子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两山”文化共建格局。
作为品牌与生态活动的重要载体,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用多媒体交互、AR打卡、沉浸式影厅等科技手段创新展教融合模式,还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让生态知识“可触可感”,并悄然转化为公众的环保行动。开馆至今,已接待超20万人次参观,举办生态教育、公益音乐会等活动120场,受到全国媒体与众多市民、游客的关注。
如今的观山湖区,湖光山色里藏着产业活力,田园村落间飘着幸福味道。这片山水新城正循着“两山”理念的路径稳步前行,未来,“绿水青山”的底色将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也将更足。
文丨何莹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